石象路神道有六种石兽,分别是马、麒麟、狮子、象、骆驼、獬豸。
人口的暴涨也带来了大量的劳动力和消费市场,使得南京经济开始腾飞,加快了江南城市化的进度,这也是为什么后世称明代江南又资本主义萌芽的原因。
“万历年间虽然张阁老主持修葺过一段时间,但张阁老离世后又再度中止。”
此地占地面积达三千余亩,算得上是历代规模最大的帝王陵寝之一。
南京皇宫是北京故宫的蓝本,不管是从规格还是面积来说,都要比北京故宫大上不少,是中世纪最大的宫殿群。
只是南京城的发展过快,万历年间还有大片耕地的外城,眼下已经是街道交错,商铺遍地的一座纯商业型城池了。
朱慈燃的做法被其它五名尚书看在眼里,他们相互对视,显然觉得朱慈燃这个储君很是不错。
简单磕了三个响头,朱慈燃便起身示意要走,这来去如风的模样,让指挥使梅春眼角抽搐。
“殿下,就是万岁和齐王也不能打,这是太祖高皇帝定下的规矩……”孝陵卫指挥使梅春汗颜开口。
这内红门又叫阴阳门,传统上来说,这道门隔开了阳间和阴间。
店铺以街道聚集在一起,可见南京城的商业区域划分还是很明确的。
整体结构来说,除了三大殿的名字和北京皇宫不一样以外,其它的情况大体一样。
它们都是用整块巨石雕刻而成的,保卫着朱元璋和马皇后。
“抢东西!抓小偷!”
如眼下,当朱慈燃他们路过“京杭铁路”南京城东站的时候,在这里乘坐火车的百姓、商贾可谓黑压压一片。
走过内红门的升仙桥,他们从方城中间的拱门走上去,这里有五十四级台阶。
八丈为左右人行道,二十丈为左右车行道,即便已经算是有些宽阔了,但是相比南京城的人口,这还是显得有些拥挤了。
尽管这个想法不太现实,但这也足以说明明末南京城的商业到底有多么繁荣。
在这里,朱慈燃他们能听到山西、四川、山东、陕西、福建、湖广等地的口音。
“一百六十万……”听到南京城人口比北京城多出三十多万,朱慈燃不免咋舌。
不过梅春也不敢说什么,只是将朱慈燃他们送下了山,然后才背着他们骂骂咧咧。
不过好在来到这里就已经宣告结束了,随后的刘顺陪伴着朱慈燃给朱元璋和马皇后烧了那两斤纸钱,顺带献上了那价值只有十文钱的五个烧饼。
晚明的士人曾经描写过南京城的茶社酒楼,内容是“有大街小巷,合共起来,大小酒楼有六七百座,茶社有一千余处”。
走在这里,朱慈燃听到最多的就是商贾们讨论火车和《大明报》以及各地什么东西值钱的消息。
朱慈燃这表现,这还不如他梅春手底下一个小兵祭祀来得诚恳。
在万历年间,就有人说南京城的人口已经达到了一百二十万人之多。
“没什么玩的,先回皇宫吧,休息休息,明天出发吧。”
由于小偷跑来的方向正是他们这边,因此这小偷猝不及防的被石子打中,一个踉跄倒在了地上,被随后而来的两名衙役压住。
得知太子驾临南京,南京六部官员早就在奉天门等着了,因此心里也做好了被骂的准备。
他走进了一个小集市,里面的环境有些脏乱,宛如菜市场,而市集上的商人也多是进城的农民。
他们连忙停车看去,只见两名衙役和一个身穿绸缎的富商在追赶着一个身材强壮的汉子。
在徒步中,朱慈燃发现南京城中除了商铺众多以外,一些集市贸易也十分繁荣。
在自家祖宗头顶种地,也亏这厮想得出来。
但南京城毕竟对整个江南地区有虹吸效应,因此到了成化年间,随着大量人口的涌入,南京开始恢复从前的繁华。
也不知道地下的朱元璋看着那二斤纸钱和五个烧饼,会不会以为大明朝亡了,儿孙连饭都吃不起。
整个皇宫从,从元朝至正二十六年开始修建,直到明朝洪武二十五年才基本完工,前后历时二十六年时间。
刘顺见状,拿起一旁闲暇制作的弹弓和捡来的石子就瞄着那小偷的头部打去。
终明一朝,明孝陵一直是祖宗根本之地,备受尊崇,每年有固定三大祭、五小祭,凡遇国之大事,也均需遣勋戚大臣祭告。
这还是万历年间的事情,到了眼下天启十七年,南京城的茶社恐怕不下两千处,酒楼不下一千五。
“行了!走吧,去城里逛逛。”
眼下这一百六十几万的人口只是海外粮食涌入的余波,随着京杭铁路、松川铁路的修建和竣工,南京城的人口或许会迎来一个爆发。
像朱慈燃这种作为储君前来祭拜的现象也是极少的,因此当他们抵达孝陵,亮出东宫腰牌的时候,驻守孝陵的孝陵卫一时间有些躁动。
“南京工部早在嘉靖年间就已经上疏请朝廷拨银修葺皇宫,但世宗皇帝并未理会。”
梅春估计今晚都能气得睡不着觉,但朱慈燃却乐呵的下了山,在繁华的南京内城闲逛了起来。
当然,刘顺自己是不敢吐槽的,他只能带着孝陵卫,护送着朱慈燃继续往前走。
单单洪武二十六年,南京城的人口就达到了七十万人。
听到朱慈燃不逛了,刘顺也松了一口气,紧接着护送他前往了皇宫。
孝陵卫算是朱由检为数不多没有裁撤的卫所,不过天启四年后,他还是把孝陵卫弄成了职业军队,将他们的家人迁移去了镇江一带耕种田地。
不过,随着他们不断深入南京城,车行道两边人行道的商人效仿逐渐增多,可见越往里走越为繁华。
“殿下息怒……”
之所以无法继续增长,是因为这座城池和这个时代的科技水平限制了南京城,让它不能再养育更多的人。
刚进城不久,朱慈燃他们还在车行道上观看着四周时,右后方便传来了抓小偷的声音。
这些房子几乎沿街而建,前面是销售商品的店铺,后边制作商品作坊。
黑乎乎的甬道让人心里怪紧张的,但朱慈燃却继续乐呵道:“老祖宗住的地方还挺凉快,估计夏天都不用放冰块。”
“行吧……”听到不能打来吃,朱慈燃眼里居然流露出了一丝遗憾,看得刘顺直咬牙。
人口在这样的一个时代代表了一个地方的繁荣程度,而几乎从朱元璋建立明朝、定都南京时开始,南京就是大明人口最多的城池。
世袭制的孝陵常年守陵,但是却没出现过监守自盗的情况。
然而让朱慈燃失望的是,当他来到南京皇宫时,皇宫外廷的大多殿宇已经坍毁无存,南京太庙也早已被雷火焚毁。
这些梅花都是一些含苞待放的花朵,有的已是绽放的花朵,十分灿烂,还散发出一种迷人的气味。
他转身看着已经坍塌的一些宫殿和太庙,又想到火车已经修通南京,未来皇帝完全可以每年上半年居住北京,下半年居住南京来掌控江南,因此他想了想后才开口道:
“殿下,春和宫收拾好了,可以进去住了。”
望着这一幕,便是好脾气的朱慈燃都不由骂道:“工部的官员干什么吃的?皇宫这样了也不上奏修建?!”
翁仲路神道有文官和武将各四人,武将穿着铠甲,手里拿着兵器,上面的花纹非常精细,而文官像书生一样,非常有风度。
但是在这南京城,大明的陪都,当这样的口号喊出来,四周行人却唯恐避之不及的让开。
他们坐在空地上,以手中的农产品进行售卖或者交换,然后获取自己需要的商品带回去。
天启十七年,即便是北方大地被天灾搅扰的一片糜烂,南京城却依旧繁华,这也使得很多人为崇祯皇帝感到惋惜。
之所以会建设这么大,主要还是因为南京的人口在天启十六年成功突破到了一百六十万人。
“你们骑车去皇宫,我和刘顺步行先去孝陵。”
大明中后期,因为商品经济的发展,江南一带已经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而这一切都离不开南京这座繁华商业城市的贡献。
道路的拥挤就导致原本穿城而过的河道都开始“堵船”,哪怕天启十年工部前来拆迁,扩宽道路也遭受了不小的阻碍。
很快他们就抵达了孝陵的神道,明孝陵有两条神道,—条叫石象路神道,另—条叫翁仲路神道。
见到小偷被抓到,朱慈燃催促着刘顺快骑车离开这里,显然不想被衙役缠上。
孝陵卫指挥使梅春看着这一幕不免绝望,这估计是大明立国二百六十九年以来,朱元璋收到过最便宜的祭品。
朱慈燃他们看了看火车站的景象,随后便骑车从南京外城的仙鹤门进入了南京城内。
对于朱慈燃来说,骑车和步行是两种截然不同的乐趣。
和朱慈燃预想的差不多,东宫之中的许多宫殿都已经坍塌,或者年久失修。
好在南京工部也知道太子南游,肯定会来南京祭祖,因此在去年就让人修缮了作为东宫主殿的延祚殿,要不然朱慈燃真怕自己睡着睡着房子塌了。
带着满肚子的火气,朱慈燃连饭都没吃就睡了过去。
倒是因为他的一番话,六部尚书似乎觉得自己即将迎来第二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