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山海经》,《金篆玉函》,天书,说无字,却有图示,它是心法,说有字,却只片言,它是歌诀。所谓“不得明师亲口授,任是聪慧也枉然”。巫师一脉,拼的不是个人的天赋,而是众师的传承,传承才是巫师的根本。没有名家大师的传承,就算天赋异禀,很多秘术秘法,风水歌诀,禅语佛偈,大小乘禅法,连听都没听说过,又何谈能够学会?纵有师承点拨,灌顶,顿悟,也得历五劫,雷风火水,外加情劫,即桃花劫也。
《无量寿经》,《涅盘经》,《华严经》是基础课。阿弥陀佛,又被称为“西方接引佛”,“阿”翻作“无”,“弥陀”翻作“量”,“佛”翻作“觉”,阿弥陀佛就是无量觉的意思,无所不知,无所不觉。“阿”字十方三世佛,“弥”字一切诸菩萨,“陀”字八万诸圣教。“南无”是梵文音译,南无阿弥陀佛,表示对阿弥陀佛的尊敬、顶礼、皈依、归命。只有耐得住寂寞,经得起枯燥,潜心钻研,才能有所成就,成为一代宗师。正如“知了”,只有在地下深处蛰伏数个寒暑,才能有朝一日破土而出,一鸣惊人。
《般若心经》,《圆觉经》,《二十四章经》是入门。经云:有我爱者,亦爱涅槃。伏我爱根,为涅槃相。有憎我者,亦憎生死。不知爱者,真生死故。别憎生死,名不解脱。“我爱”,其实就是我执,我求,即自私自利,我执心越重、越自私,就越贪婪。“涅槃”,即寂静,生死本空,虚幻本空。看破自我,以及生死轮回,放下一切的执念和妄想,才能够获得解脱。
譬如情劫,两个人即使心中有爱,却因为彼此的立场,而不能在一起,大声哭喊也无能为力,都以对方好为出发点,其实却是相互在心口捅刀,“给我一杯忘情水,换你一生不流泪”。黄金搭档,配合得天衣无缝,两个人那么默契,那么信赖,经历了磨难与考验,这份感情,怎么能轻易抛弃?两人假装不爱,但心里却是不舍得放手的痛,泰山也压不住的痛,痛得神经抽搐,全身肌肉忍不住颤抖。可这是劫数啊,有情人的劫难啊!分手纵然情非得已,向左向前却不由俩人决定,结局无法改变。越是真心付出,舍情似丢心,越是不甘心,撒气就越决绝,就会做出让人意想不到的事情。有些话问与不问,都是多余。有些事说与不说,都已懂得。
佛说,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由妄想而有我,有我就有我爱,以及我爱就想得,得不到就心烦意乱,就恼羞成怒,就伤已害人,而我爱就是自私的占有。但自私是本能,迷惘也正常。人际交往的冷漠,贫富阶层的差距,人性的丑恶,对金钱的渴求,每个人都有被欲望和挫败所束缚,不能自拔的时候。这就是生活中无法忽视的现实。感觉全世界都与自己为敌,怨也罢,恨也罢,却找不到打败自己的敌人,纠葛不断,但徒劳无功。爱情破碎,悲凉入骨,寒似冰窖,彻夜徘徊,痴呆望灯,眼睛里空无一物,整个人看起来只剩下一具躯体。街头偶遇,相顾无言,擦肩而过,留下一个眼神,一行泪,有伤心和无助,又有一丝喜悦和得意,那诡异的笑容代表着晦涩的压抑,是庆幸?是坚信?还是绝望?脸上没有甜蜜,心里有隔阂,却猜不透,有理解,也有积压的不满。毫无疑问,爱从未忘记,也不曾释怀,并愿意付出一切,包括自己的生命,同时又是一把杀伤力极强的双面利器,人错过,情没了,心丢了,从此丧失了爱与被爱的能源。
明知相爱,却只能坚决地离开,明知是结局,只能一步步坠入深渊。就等,就等,不管等不等得到,就等!等到了,幸福美满,等不到,也没对方什么事,自己过也好,搭伙过也好,心都不在了,跟谁生活不是一样啊!无非是,亲者痛,仇者快,何必呢?这跟对方没有多大关系,是自己“不放”的一种执念,其实不是真正的爱,那只是一种偏执的意识,因为一旦想通,甘心了,那份爱也就没了。但有句话不得不说,只有在分手之后的省悟,才能慢慢学会珍惜,这是必须经历的一个成长过程。总有段路,只能一个走,总有些事,需要一个人扛。忘不掉昨天,它就是束缚你的阴影,向往着明天,你才能描绘它的模样,擦肩错过的,就如衣服上的饭粘子,扔掉就是了。解脱与轮回,正法与邪法,仅在毫厘之间,正可谓“毫厘之差,千里之失”,学者不可不慎也!
“清修”与“清静”是一种心灵状态,“寂静”与“自在”是一种生活状态。万物之始,大道至简,人生亦简,无法无招不惑,自然而然忘我。知命,但不认命。精于心,简于形。从简单到复杂,再从复杂到简单,懂得取舍,明白得失,承担后果,就是升华。化繁就简,拨乱反正,返朴归真,让心灵从容、安宁、静美。
参禅,重在修心和意念,不是外在的形式。鹰,不需鼓掌,也在飞翔。小草,没人心疼,也在成长。深山的野花,没人欣赏,也在芬芳。做事不需人人都理解,只需尽心尽力,做人不需人人都喜欢,只需坦坦荡荡。看透不说,难得糊涂,不求理解,不求认同,只求无涉,可悠然自在。我坚持,是我志,故心甘情愿,注定有孤独彷徨,质疑嘲笑,也都无妨。
人心皆有佛缘,切莫刻意寻求,不争者轻松,知足,乐观。寂静是一种思索,是一种安详,是一种清净,也是一种宁静。忙忙碌碌应该是生活的状态,不应该成为心灵的状态,在工作的繁忙中,更应该体验自由洒脱的特别与美好。
功德堂的旁边,是初祖达摩堂。达摩堂坐北朝南,堂前石柱有一副木刻对联写道:东土禅宗传妙法,西域宝甸辟华林。赞颂初祖达摩由西来中国传播宗教文化事迹。殿堂北墙正中的白石基上,供奉着身穿袈裟、左腿趺坐、右脚曲起、形如印度僧人的菩提达摩塑像。殿堂东西墙壁上,挂有两幅雕画,内容是叙述达摩东渡来华的传奇故事,如quot面壁九年quot、quot一苇渡江quot、quot只履旧西quot等。
大殿广场上一个大香鼎,香火鼎盛。
佛教认为,菩萨修大乘,罗汉修小乘。在修道层次上,最高位是佛,其次是菩萨,然后才是罗汉。人们进寺院,先拜佛,再拜菩萨,后拜罗汉。十方信众皆可,以个人或全家名义,在佛殿内永久供奉佛像,永久供大众参拜。信众也可根据自身要求供奉其他诸佛。另外,信众也可在佛殿内请一尊开光的玉观音回家供奉(在佛殿供奉三个月后,请回家)。
华林寺的布局与一般的寺庙不同,没有大雄宝殿,五百罗汉堂就成了主殿。1997年达摩堂建成之前,它又是寺中唯一的殿堂。罗汉堂为道光末年该寺长老祗园主持下所创制。他到浙江净慈寺描下五百罗汉像,带回来按像雕成,祀奉在田字殿内。据有关史料记载,民国初年的五百罗汉堂,规模非常宏大和雄伟:堂呈田字形,大门左右分立高达丈余的金刚,从门直入,北边神龛供奉有三宝佛,中央两面均有天井,回廊供奉五百罗汉神座,众罗汉像体如真人大小,喜怒哀乐表情及姿态各异,其中一尊是元代来华的意大利航海家马可波罗原型塑像。堂中央还有一座高4米、重达1吨的铜制阿育王神塔。
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浮屠,即浮图,就是“塔”的意思,七级,即七层。寺庙皆有塔,塔底多藏舍利子。
清康熙四十年(1701年),华林寺建舍利殿,内有七级的石舍利塔。塔高约7米,六面七层,每面有门,刻有花纹,玲拢精致。塔墓内藏有佛祖舍利22颗,从外到内用石、木、铜、银四重套贮放。据佛教史籍记载,释迦牟尼圆寂火化后,全身都变成细颗粒状舍利。当时8个古国将他的舍利分为8份,各自建塔安奉。从华林寺的始创及发展经过来看,石塔内套盒所藏的是“佛舍利”,可能就是达摩从印度携来的释迦佛的舍利。
何为舍利?舍利(即舍利子),是梵语音译词,意为有道行的高僧遗体火化后结成的珠状物,故舍利又名佛骨。佛教经典《摩诃般若罗密多心经》说:“舍利子是诸佛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舍利坚固如钢,金光闪闪,形态各异,色彩缤纷,其形态有珠形、花形、块形、牙齿形等,颜色有黑、白、红、银、蓝等,故称为“五色舍利”。据说,白色的是骨舍利,黑色的是发舍利,红色的是血肉舍利。舍利不仅坚固如钢,千年不变形,并且在放大镜下还发出璀璨的金光。
五百罗汉堂殿门向南,由殿门至北端的三保佛像,为南北中轴线。东西两边是回廊,在高1米多的基座上供奉着五百罗汉。
走进五百罗汉堂,只见堂门前两旁各立有一个高达殿檐、手执金刚杵、面容威猛的金刚力土镇守着山门。殿门上方高悬quot五百罗汉堂quot石额。两旁石柱刻有一副对联:证菩提心现应真相,登欢喜地得自在观。
同为佛教禅宗寺院,华林寺与归元寺,建筑整体布局不同,归元寺平面布局呈袈裟形状。归元寺的罗汉堂,布局成quot田quot字型,这种建筑格局,既巧妙又合理。quot田quot字四个口,为四个小天井,罗汉围绕quot田quot字回廊排列,殿堂里尽管安放了五百尊尊者塑像,却没有拥挤之感。四个小天井,给庞大深邃的殿堂提供了,良好的通风和采光条件。
走进罗汉堂,无不被它们的生动形象所感染。只见有的盘腿端坐,有的卧石看天,有的研读佛经,有的驱邪除恶。表情上,有的勇武,有的温良,有的天真憨厚,有的饱经沧桑,个个维妙维肖,活灵活现。
quot数罗汉quot是人们游罗汉堂的趣事。据说男左女右,任意从一尊罗汉开始,顺着排序往下数,按照自己的年龄数罗汉,自己多少岁就数多少个,最后一尊罗汉的身份、表情和动作,楣梁上的四句偈语,就可昭示数者的命运,从中去品味思考,看能否悟出一些人生哲理来。
本书首发来自百书楼(m.baishu.la),第一时间看正版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