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碧云书院>>谢河畈> 灵力感应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灵力感应(1 / 2)

袁秋华进入方丈室。

同治五年(1866年),住持祗园偕弟子勤安行脚赴京请赐《藏文龙藏经》,《梵文大藏经》,三年后即将一万三千卷经籍请回寺院,为此建筑了藏经阁。公元1810年(清嘉庆十五年),十三行富商潘启官出钱,扩建藏经阁,一楼是“文澜书院”,二楼是藏经阁。原藏经阁,改成方丈室。

推门进屋,房中没人,靠窗桌面放着一块玉佩,一支铅笔,一叠白纸,一个放大镜,一只手电筒。

玉佩下压一行留言:你现在是个先秦时期的古人,父系社会的上古人,母系社会的太古人,原始社会的猿人,请用契文,金文,甲骨文,蝌蚪文,乩卜文,解读玉佩上的文字。再将它转译成仓颉符号,巴蜀符号,峋嵝符号,女书符号,汲冢符号。后将它转换成虫鸟文,鸟兽文,古篆文,钟鼎文,符咒文。

袁秋华头昏眼花,膝盖绵软,跪服了,我的神呀,这算什么事啊?考文物研究员也没这种题耶!

她拿起玉佩,拧开手电筒,仔细察看。这块玉佩晶莹洁白,长约17厘米,上面刻着4条龙,两条大龙,左右盘旋,首尾连接,四只龙爪环扣成圆心,两条小龙的嘴部,吻合在玉佩的顶端。

既然是测试,主考官给答卷,当然要答案。她写出第一题的解析:首先,这块玉佩使用的,是极其复杂的游丝毛雕工艺,这种工艺最早起源于战国时期,且现在已经失传了。更加珍贵的是,这块玉的玉材,是上等的沁玉。此沁,非血肉沁,非水银沁,乃自然灵气沁矣,来自上古老坑,非盗墓之物也。收藏界素有“古玉三分沁,赛过十两金”的说法。龙是王的象征,宫廷专用,这说明这块玉佩的原主人,身份一定异常高贵。手“盘”质灵玉润,水色冰清,光感洁亮,结论是,这块玉古,是传世之宝贝,用钱用权都得不到,有缘一见,已是万福。

她用放大镜贴近审视,这块玉佩正反两面,果然还刻有细似蚂蚁的文字,共76个。

凤陷粪坑,虎落流沙,死于非命。擂死眩中惊坐起,晕笔开算天书谜。但无从下手。解读之前,要断句,特别是那些没有标点的古文,断句方式千差万别,解读方式也是天差地别,意思更是天差地别。断句之前,要识字。古文六书,泛指秦始皇统一文字以前中国古文字中的六种字形,一为造字六法,指事、象形、形声、会意、转注、假借;二六种字体,指古文、奇字、篆书、左书、缪篆、鸟虫书;三六国的文字,齐文,韩文,魏文,赵文,燕文,楚文。

统一之后的文字,现代人尚且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何况统一之前的。夏朝,商朝和周朝,被称为中国历史上的“上古三代”。还不错,有典章文献,遗址壁画,祭器铭文,迹象可寻,虽然比较具有专业性,一般没有十几年扎实的行内基础知识的人,想要解读确实困难,比登天还难。但只要肯吃苦,也能学会。

再往前推,公元前6500年之前,新石器时代,旧石器时代,除了存在少量刻划符号外,画个圈中间刻个点,圈套圈,点连点,连环圈,点串点,像天在下雨,又像地在冒泡,给后代子孙摆了无数迷魂阵。压根就没有发现任何,可称之为文字的笔画和线条。天书认不出吧,至少还有字,稀奇古怪的字,假以时日,总有一天有人会破解。没字,就彻底没辙了。那就解天解地解大自然,可天也不是那个天,地也不是那个地,大自然更不是那个大自然了。只有猜,可能那时候的人,根本就没有语言和文字,只有哑语,交流也就是打手势,或者根本就不会说话,只学会像禽兽一样吼叫。

袁秋华琢磨着玉佩上的日纹、月纹、虫纹、鱼纹,云纹,等奇异图案,圈点符号。她反复观摩,逐条逐线,每点每划,一笔一笔解读,一画一画组装,既想盲人摸大象,又像蚂蚁啃大象。用横,竖,撇,捺,点,去套,用五笔拆字法去分,组合出来的图形,疑文非字,似蝌蚪如蚂蚁,一只都认不出,统统死于非字,一只只啃得她骨头痛。

脑细胞累死几千万,袁秋华头大脑涨,迷蒙蒙,伏案想睡,看来轻视了,原以为左不过甲骨文,右不过古篆文,没想出乎意外,天呐,这是什么鬼画符?究竟有什么规律啊?身处孤岛,这些细似蚂蚁的文字,雕刻在易碎的宝玉上,不能拓片,不能拍图,不能扩大,不能查对,没有任何辅助工具,没有任何人帮忙,全凭一已过往经验闯关。

袁秋华爬上桌面,干脆盘腿打坐,默念《般若波罗密多心经》: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唵嘛呢叭咪吽,唵嘛呢叭咪吽,唵嘛呢叭咪吽-----

晴空万里,忽然乌云密布,雷电交加,却始终不见雨滴落下。

方丈室上方出现一片红光,悠悠扩大成光环,缭绕着华林寺。光环不停变幻着颜色,粉红,淡紫,海蓝,金黄,美丽而又诡异。光环如虹幕,光线如梯形,霏霏上升,在天顶形成一个五彩漩涡。倏忽,从北方飞来一道彩虹,彩虹融入漩涡,又飞入方丈室。

忽然云开霞散,又是晴空万里。

乌云起,雷电闪,主持便赶向方丈室。刚进后院,看到坐在窗口的袁秋华,打坐的身体不断发光,灵光涌腾而起,霏霏上升,在房屋上空形成五色光环。这是一种能量磁场,他明白,特殊精神能力和心理能力的人,能够自行产生一种磁场,且能够和宇宙能量磁场产生感应,同时吸收宇宙波能量。能量会聚,才能在天顶形成一个五彩漩涡。

袁秋华的身体继续发虹光,能量继续上涌,这叫虹霓法身,又叫佛门金身。她从桌面腾起,又落回原地,再腾起,再落下。她这就是在接收来自天顶的漩涡能量。三次腾起时,天外飞来的彩虹,从头顶灌入她身体。他看见她身体逞透明状,体内有两果舍利子,一颗在丹田穴,一颗在百会穴。他恍然大悟,那道彩虹,原来是佛祖舍利子,灵物自寻灵主来了。身体逞透明状,是为琉璃体,这是修炼到最高境界的标志。

他推门进屋,袁秋华满身大汗,瘫软在桌面。这是本体灵力透支,外来能量还未能融通的虚脱,他赶紧对她发功,帮她恢复正常体能运转。

袁秋华说:谢谢!

主持说:恭喜!

袁秋华说:答题还没交卷,何喜可贺?

主持说:这世界最大的,两颗佛祖舍利子,已归你所有,大幸啊!

袁秋华说:啥?我怎么不晓得?

主持说:天酬功德,灵物自寻灵主,谁也没奈何,大福报啊!

袁秋华说:我咋听不懂呢?

主持说:听不懂没关系,只要它能起作用,帮你闯关,就行!

袁秋华说:就像秘术,奇书,佛经一样,要说它的存在理论,一定有人知道!你们也不打算告诉我,其实说了我也未必懂,但我也并不打算问!只是想知道它,能不能用,准不准罢了!毕竟我不愿死得糊里糊涂。

主持说:可以呀,去藏经阁,自己找答案啊!

解放后,华林寺石舍利塔的位于华林寺前的街道中。1965年4月3日,经市长批准,移塔置于北路兰圃。塔被一层一层抓起,突然“喀”的一声,铁锄在塔基中心深处碰到了硬物,掘开发现一个长方形的石函,揭开石函的盖子,里面是一个边长17.5厘米的扁方木盒。

荔湾区政协委员黄汉纲当时是广州市博物馆研究人员,他亲眼目睹了当时舍利盒取出和开启的全过程。他在《荔湾风采》一书中曾这样描述:最外的是一个长方形的石盒,揭开石盒的盒子,里面是一个边长为17.5厘米的扁方木盒,全用松香封裹,盖面有“佛舍利”3个朱色字,木盒内藏一个边长12.2厘米的方铜盒,盒盖刻“大清康熙辛巳孟秋华林寺主持沙门之海敬合”19个字。启开密闭的铜盒,立可嗅到浓郁香气,盒底散置38粒大小不等的珍珠,3粒琥珀,1块沉香木。沉香木上压着一个直径为9.8厘米的圆果形银盒,周身铭刻莲花和圆点纹,盖面有梵文8个。确认这7字系“释迦牟尼肉身舍利”。

当人们小心翼翼地揭开银盒时,他们惊呆了:盒中盛着盘绕的一枝亮灿灿的银质莲花,上有复瓣莲花11朵,正中的一朵最大,周围的10朵较小。每朵莲花中间都有莲房,莲房有盖子盖着,“佛舍利”就贮于莲房内,揭开盖子,便看到舍利子,只见这些舍利子呈水晶透明状,亮光照到时晶莹夺目;颜色多而鲜艳,有白、红、黑、绿各色;形状各异,极其细小,或如珠子,或如米粒,或呈不规则状。计共22粒,其中白色的16粒,红色的4粒,黑色的2粒,均细小如豆。这是广州首次发现有关佛教的地下文物。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翻下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