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一个对综合能力、应变能力有着极高要求的职位。
这些安排过去做中书舍人、中书通事舍人的年轻官僚,不管是老臣们出于什么心态放过去的,能力却是没的说!履历看起来极为漂亮!正常的话,他们本该有最好的仕途,从中书舍人的位置上‘毕业’后,会迅速进入升职快车道。
只要不出意外,到时候东京、地方几进几出,用不了几年,出则封疆大吏,入则封侯拜相,端的风光!
谁曾想,官家却是这样刚强,根本没有妥协的意思,只想扫去先帝时的痕迹,然后好腾出手来做一番事业,给这天下打上自己的印记。而李汨李大相公也是奇了,得了官家的信任,又是国舅爷,这几年教导官家,打理中枢井井有条。等到官家要亲政了,他又鞍前马后,任劳任怨,把个更好的天下交到官家手里。
最后自己两袖清风,竟是一点儿留恋权势的意思没有,转头又捧着道经,自去做他在家修行的道士去了。
这满天下精于庶务,能够辅佐天子的能人其实不少,难的是这些人很少有机会真能辅佐天子!这就是千里马有,伯乐不常有的道理。而甘于恬淡,喜欢隐逸的高士,这就更多了,江湖之远从不人烟稀少。
但这两种结合起来的人就稀罕了...拥有辅佐之才的人,总是要找一个地方展示自己的才华的,所谓的‘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就是这个道理!哪个真的甘心空有才能,而不能用呢!
这有点儿像‘胸怀利刃,杀心自起’,有些东西有了之后,就控制不住想用的心。
本来还打算看官家与李大相公这对君臣、甥舅一改过去的亲密无间,彼此生出嫌隙,这样他们这些人就能‘乘虚而入’了——天子与权臣博弈,这成为主要矛盾了,他们这些老臣安排过来的‘近臣’就不算什么了,到时候反而可能重用他们辖制权臣。
用近臣来制衡朝堂重臣,这也算是自古就有的传统了!比如三公九卿时代,他们是朝堂肱骨,侍中只是皇帝侍从近臣罢了,但后来侍中却成了重臣。侍中成为重臣之后,皇帝又弄出了一个尚书省,等到尚书省起势了,尚书省又被排挤到外,中书省成为实际上的权力中心。
结果,李大相公太让人‘失望’了!就这样放手了...那是权势啊,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权势啊!这些中书舍人见着连乘虚而入的‘缝隙’都没有,窝火之余也有些焦急起来!
眼见官家接手江山也有一年了,一开始为了朝堂稳定,也没什么变动。但这只能是一时的!哪怕是寻常天子,一朝执掌大权之后也要在各个位置上安排自己的人,特别是中书舍人系统,这样的近臣位置,更是只可能留给打算培养的心腹!
更何况他们这位官家看着就很有想法,更不可能‘萧规曹随’,什么动静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