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来的路上,她已经琢磨好了。
现在买拖拉机要计划,因为整体生产能力不足,政策要向大型农场倾斜,她们这种农村大队很难被顾及到。
想解决这个问题,不能光靠政策调整,而是得见缝插针,灵活运用政策。
既然现在吴师傅能弄到拖拉机的零部件自己组装,就意味着他有门路。如果他们建个拖拉机维修站,以修理机器的名义进口零部件,然后自己组装成拖拉机再出售给各个生产队,岂不是皆大欢喜?
要实现这个目标,首先,他们必须得留下人才。
第126章八零知青不回城
要办农机维修站,要自己组装拖拉机,得有人还有材料。
可惜的是,这两桩,向阳公社都没有。
想把架子撑起来,田蓝和陈立恒就只能把足以打到吴师傅头上。
借助对方的技术带徒弟,自己拉出一支技术队伍。
借助对方的人脉和渠道,想办法弄到各种拖拉机零件。
只要吴师傅点头答应,他干好技术活就行。其余不管是后勤管理还是产品销售,甚至运输,都不用他操心。
晚上回了知青点,田蓝和陈立恒就开始游说对方。
他俩一本正经道:“吴师傅,我了解,干技术活的人最怕其他的杂事打扰了咱们干活。所以你放心,在我们农机维修站,这种情况绝对不会发生。什么天天搞政治学习的时间比干活的时间还长,什么一天到晚逼人写心得体会,我们这肯定没有。”
他们去柴油机厂拜山头,找人疏通门路想拿拖拉机时,意外得知一个业务单位的职工连一线工人都得每天写总结。
柴油机厂的领导本意应该是好的,让大家在工作中总结经验,反思不足,然后再想办法提高。
可问题的关键在于,大部分工人文化水平不高,抓笔比抓枪还头疼。加上每天按部就班的工作,干的事情也差不多。一天到晚,能有多少体会?所以大家宁可加班都怕写心得。
因为领导一点不怕工人社死,还动不动就让人当场朗读。
田蓝都觉得得亏现在的柴油机厂是国家铁饭碗,自带光环。否则只要有地方挖墙脚,职工肯定跑光了。
上班这种事,要么钱给的爽,要么人干的爽。你啥都没有,谁愿意呆着呀?
吴师傅一开始还闷着头,一声不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