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此,纪墨就留在琴师傅这里住下,说好了为期一年,却在不断延长,一老一小,时常围着琴胚互相讨论,对每一道工序的繁简,改良空间等等,都有所论,琴师傅一开始是不喜欢这种改良的,但当一种工序变得简单节省时间,他自然也不会不高兴。
同样的时间能够做两张琴和只做一张琴,熟练程度自然是不同的,若不是制琴太耗费时间,可能培养制琴匠也能缩短很多时间。
如琴声,五年的时间也不过是五张琴,按照琴师傅的标准,这种程度哪里能够出师,少说还要再做十张琴,如此就是十年。
蹉跎十五载,技艺未必成。一项技艺前期投入的时间成本,还真不是贫寒之家撑得起来的。
于制琴这件事上,若要更加节省时间,大可流水线一般来做,卡一个时间差,做完这个等待阴干的时候,刚好那个阴干好了,可以继续做,如此也不会白耗太多时间。
但人工不是机器,不可能保证每个弧度都是一模一样的,一张琴有一张琴的特性,如同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一样,这甚至都不是统一了度量衡就能完全一样的事情,为此,纪墨想要创新,就只能开发更多种类的琴了。
技艺上,亮光之外,多出哑光,也不失为一种创新。
第94章
除此之外,是否只能用大漆呢?可不可以用别的替代,又会产生怎样的效果,若是不用又会怎样?
便是木料上,梓木是自然的普遍的,别的木头呢?桐木杉木行不行?面板和底板都要保持木材一致吗?若是两种不同的木材相合呢?以桐之虚合梓之实,理论上刚柔相配,可不可行?
木料不同,制琴时候的槽腹结构也需要做出更改,有的木料本身就具有坚凝声重的特点,有的木料则清脆松滑,什么样的木料适合面板,什么样的木料适合底板,什么样的木料配合什么样的槽腹结构会声无逸散,更为浑重,都是需要一一实验研究的。
在不要求美观好看,长久耐用的基础上,单纯看哪种组合对琴音更好的话,速度还是比较快的,即便如此,也不是一年时间能够磨合好的。
第一年的时候,纪墨就是跟琴师傅阐述自己的理论,同时说明一些制琴之中出现的问题,希望得到解答。若说他有什么比这些古人更优的地方,就是自小到大的学习之中都明白一点,不懂就问,课堂上还能举手发言,课后也能拿着问题去寻找老师解答,实在不行,外头还能参加辅导班之类的。
多种资源,全方位辅导,在学习的过程中就会思考,思考就会存留问题,之后就是解决问题的过程了。
这让他在学习上更有主动性,不是说主动动手这种主动性,而是思想也跟着走,哪怕是不那么喜欢的技艺,也会认真对待,尽量做到“不偏科”,应试教育之下培养的人才很明白,你也许不喜欢这门课,不知道学了之后到底有什么用,但没有这块儿敲门砖,成绩提不上去,以后很多喜欢的事情就都不能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