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者说……他们平时的练习和高考的答案还是有差距。
可惜高考官方并不会提供所谓的正确答案,理科类包括英语题还好,语文答案其实是最说不准的。
毕竟阅卷的时候还有“酌情给分”这个词在。
其他科目会酌情给分吗?
纪时估计他们这届数学可能会,毕竟分数出来全省一片哀嚎,不仅学生没面子,出卷人和阅卷人也在疯狂挨骂,那写个“答”字就给分的可能性还是存在的。
古诗词鉴赏选的是元稹的《菊花》,“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那句,纪时在诗句下面画横线,画一会儿就用笔敲敲脑袋,好像这样能把他的智慧敲出来似的,敲敲再写题。
他们班特别多人转笔,一思考问题手上的笔就飞了起来,也显得人特别有智慧,纪时其实也挺想学的,可惜他技术水平不行,转着转着笔就飞了,有一次他们物理老师在教室里巡逻,纪时的笔就飞到了他手里。
后面纪时就不敢了,倒不是说对自己转笔行为的反思,而是这么干有点费笔。
他发现,每科的老师都喜欢找他们借笔,有的老师还记得还,有的老师写着写着笔就成他们的了。
笔飞到物理老师那里的时候,他笑眯眯地把笔接了过去:“最近正好没笔写,谢谢了啊。”
纪时:“……”
幸亏是最便宜的晨光笔,呵。
考试的时候其实也是这样,月考监考的都是本校的老师,坐在考场第一排的学生基本都会被借笔。
这场考试也是,老师估计是在写教案还是想自己先答答题,就在讲台上动笔写了起来。
纪时敲了会脑袋也有了点思路,把《菊花》这篇古诗的解析写了下来。
他们虽然迟了几分钟,可写试卷的时间没受影响,现在纪时已经能把时间分配得很好了,他不担心来不及把试卷写完。
尤其语文是最不该来不及的一科。
这次考试的老师可能是花草爱好者,古诗词考的是菊花,阅读理解考的是梅花,纪时明白了,他语文学不好的原因就在这里,他不爱花花草草。
阅读理解的难度比古诗词和文言文要大上不少,是一位作者看到梅花之后想起了故乡,进而感怀抒情的故事,光理解文意其实挺简单的,可有些题理解起来容易,要从文中找到佐证的点却很难,因为作者本身就没有提供那么多信息,纪时只能翻来覆去地编,把思乡情硬生生掰成三个点来达。
这大概是所有考生都会的能力,题目那是绝对看不懂的,但是他们瞎编都能编出好几百字,烦也要把阅卷老师烦死。
纪时是尽量找点,他把他能找到的点都写下来,实在找不到,在横线还很空的情况下他也会编一些内容上去。
最后终于到了作文。
纪时瞟了眼黑板上的时钟,还有65分钟,时间还是很充足的。
这次的作文题是——我想对十年后的自己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