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9月1日,香港回归后的第二月,同时也是宁小北和范侠踏入中学校门的大日子。
为了迎接这个伟大的日子,两人早饭都吃了寓意一百分的一根油条和两个大饼,然后各自蹬上了新买的脚踏车,往位于北站附近的一中出发。
作为本市一流中学,一中规模庞大,初中部和高中横跨南北,中间隔着一条马路。
学校配有四百米标准跑道操场和篮球馆一个,阶梯大礼堂一个,游泳馆一个。此外,光教学楼、实验楼和图书楼加起来就有七八栋之多。楼与楼之间有虹桥连接,虽然是个中学,但是比一些三流大学都要来的气派。
经常有刚入学的小同学走着走着就迷路了,其中还包括刚来实习不久的青年教师。
要问一中为啥如此牛逼。除了年年中考、高考成绩名动上海滩,有大把大把有钱人家的爸爸捧着赞助费,想要把孩子塞进来之外。还因为本校三产搞得轰轰烈烈。围着一中的那些大小商铺都是校产,其中甚至包括一个大型停车场。
一中的各种电气化教学设备也走在了时代的尖端。在这90年代末,台式电脑cpu还是486,586,走进大学电脑房还需要穿鞋套和防尘服的时候,一中的老师就已经开始使用多媒体教学了。每个教室都配有投影仪和电脑,不过很多老先生不会用那就另当别论了。因此青年教师在一中格外受到重视,校方乐意培养年轻人,并让他们担任重要岗位。
另外学校里还经常出现外国面孔,那些都是交换来的外国高中留学生。有人进来,自然意味着有人出去。
这就是为什么宁小北一定要来一中上学的原因。
中学七年,他在这里曾经受益良多。
“小北,到啦。”
从工人新村骑车到一中的初中部平时只需要十分钟,虽然今天因儾份为开学的缘故,学校周边的道路拥挤了一些,但是两人还是在六点五十分就到达了学校。
是的,一中的上学时间是早上七点整。超过这个时间进校门的,不管是初中部还是高中部一律按照迟到处理。迟到三次就要全年级通报,通报到第三次,家长就要被请去教导处喝茶了。
但是宁小北知道,这还不是最严格的,要说严格,眼前这一幕才是……
“快,快,快!奔起来!还有五秒。五,四,三,二……”
七点一到,站在门口的女老师伸出手,将还没来得及跑进教室的小同学们拦住。
“后面的都算迟到了。男生二十个,女生十个俯卧撑,做起来。”
一群头一天踏入中学的小萝卜头们本以为按时踏进校门就行,不知道里面还有这种规矩,一时之间都吓呆了,站在门口半天不动弹。
“趴下,趴下,都听不懂人话么?跪在地上,两只手往前伸,屁|股翘起来。”
班主任闫老师把秒表塞进口袋里,冲着他们伸出尖尖的手指,大声喊道。
那刺耳的叫声,让本来分散在教室里叽叽喳喳说着话,彼此正在互相认识的孩子们一下子都安静了下来。
因为是开学第一天,还没有来得及进行排座考试,大家都临时找位子坐。不少孩子原本就是同一个学校毕业的,于是东一堆,西一堆地扎在一起,组成了各自的小团体。
范侠自然紧挨着宁小北不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