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48页(2 / 2)

——她让三公九卿和六部尚书准备的内阁条款,为什么还没有交上来?现在距离她安排这件事情,已经足足过去了三个月零七天,那群老头为什么连个影子都没交给她?

这种能从皇帝手里分去权力的好事情,他们居然会磨洋工?这合理吗?

易申满肚子不快,在她知道辛文氏自尽,但被人救回来之后,这种不快达到了顶峰。

“你们都是吃闲饭的吗?”她指责看守辛家人的侍卫,“你们知不知道,救治辛文氏用了多少好药材?这些药材都是黎民百姓辛辛苦苦交上来的赋税,就因为你们的失误,就要用来救这个对国对家都毫无用处的废物?——这次就算了,再有下次,你们自己掏腰包!这个钱朕不会再出一文!”

在她发怒的时候,侍卫们胆战心惊,听到最后,皆是长出了一口气。

——原来只是要罚钱啊,陛下宽宏大量,真是自古难见的明君!

于是在易申不知道的情况下,她又莫名其妙地,刷了一波“仁君”的名声。

第二日是小朝,只有一些重要官员来朝会。于是易申懒得去大殿,只在崇安殿召见重臣。

见到傅司徒,她本想问问内阁的章程商量的怎么样了,若是有什么不确定的地方,先交给她一个初步的想法,也不是不可以的。

但她还没来得及问,便被三公九卿六部尚书脸上“臣等有天大的事需禀告陛下请陛下定夺”的表情镇住了。

户部尚书首先开口,他满脸惊喜交加:“陛下,海城知府传来喜讯,去岁海城各州县的甜薯和地薯获得大丰收,今年的育种事宜也已完成,只待陛下批准,便可向江南、华中一代提供薯种,若此事可成,大安黎民无饥馁也!”

户部左右侍郎也连连称是,喜不自胜。

易申在年前便知道了海城地瓜土豆的产量,比现代差得远,但是比起这个年代大安本土作物的产量,简直……没有任何可比性。

她看过几地巡抚送上来的新作物种植培养计划图,觉得没有什么可改进的地方。毕竟她也不是这方面的专业人员。在向户部尚书确定,海城知府在各种地势皆试验过产量之后,便让他们放手去做了。

“第一年若是种这两种作物,可以减免赋税。”易申补充了一点。

户部尚书感动得眼泪汪汪。

接下来便是工部左侍郎。工部尚书年纪大了经不得剧烈的情绪波动,便由左侍郎代为陈述。

“漠西姜男爵进献的轧棉机、纺纱机已经着人安排加紧量产,预计今岁漠西漠北木棉丰收之时,便可用于实处。江南有一织女改进织布机,可用水轮驱动,织布之数较女工手作,可提升两倍。臣与尚书商议,陛下或可赏赐此名织女,以作天下人之楷模。”

易申看看他的折子,发现之时要给这个织女赏银百两,并立牌坊。顿时用朱笔划去,说道:“你们太小气了,如此利国利民的大事,你们就给一百两银子?人家卖两台织布机恐怕都不止这么些钱——封乡君,尚她乡君的嫁妆,许她进地方乡祠享供奉。”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翻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