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的关键在于,池子好建,但想要将海水提到饱和水库却是一个难题。在现代,这个问题是通过海水自然涨潮来解决的,也就是纳潮。
问题是,以大昭现有的技术水平,根本无法造出可以纳潮的水库。所以,这就牵涉到了一个海水提灌的问题。
如何将海水提灌到现有的饱和池里是一个难题。杨瑛为此也花了不少脑筋,但这个问题始终没得到解决。再加之当时还有播种等事要做,便只得将这些事交给工匠想办法,自己先回兖州了。
现在青州传来消息,说是工匠发明了一种特殊轮式水车,可利用海上风力为动力,接上翻车(龙骨水车)就能自动提灌海水到饱和池。
杨瑛拿着信的手都在颤抖。
这些工匠!
真得是太聪明了!
有了这水车,海水就能提灌,他们就能晒盐了!
杨瑛立刻出发去了青州,曹肃也跟着过去。这可是大事!长期以来,他们一直依靠系统给出的现代物资弄钱,没有自己的拳头产品,杨瑛活着时还不要紧,可一旦杨瑛回到以前的世界了,那这生意也就做不下去了。
至于钢铁那些,那可是保卫家园要用的东西,自然不可能外卖。他们现在对外能输出的东西几乎*没有。别看人工养鱼、养鸡搞得如火如荼的,但要供养这多百姓和军队,所以能往外发卖的农产品也是数量有限。
但盐就不一样了。根据杨瑛的预估,海水提灌到饱和池,饱和的时间大概需要一个月。海水一旦饱和,升华后,制卤等工作就能快许多。在气候好的时候,一亩盐池一天最少能产五六百斤盐,多的时候甚至能上千斤。
而海水饱和这事,也就第一次需要等待。后面每日不停地提灌,也就不需要等那么长的时间了。
曹肃与杨瑛骑马出行,很快便到了盐场。在水车轮被造出来前,其实工匠们已经靠手提肩抗的方式,依靠人海战术,将几个饱和池都灌满了海水。所以,等杨瑛到达的时候,盐田里已经出盐了。
负责盐田管理的是陈留跟来的老人,名叫严实。因着有挖井盐制卤的经验,所以便被杨瑛委派,负责青州盐场的事宜。
严实今年四十有二,因着过去吃了太多苦,所以看着像五十多人似的,比较苍老。不过这两年跟着杨瑛,生活安定下来后,身体倒还挺健康。
见到杨瑛快来,他飞快上前,躬身作揖后便激动地道:“主公,先生,昨个儿就产盐了,我们称了下,一亩地有八百斤盐!是先生老家那儿的八百斤!”
杨瑛往着严实黑黝黝的脸,道:“老严叔,你最近辛苦了,可要注意休息啊。”
严实心里一阵感动。没有急着问他盐如何,先关心他的身体,这样的人有什么理由不追随?
连连拱手作揖,“多谢先生挂碍。小人跟了您后,天天能吃饱饭,还有肉吃,这身体健得跟牛似的!”
说着还弯起手臂,用力拍了拍,惹得曹肃都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