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越往下唱,歌声越发流畅连贯。
像一位心神不定的少女在歌声中找到核心骨,放开无拘无束的遐想,勾勒出美妙春日…
“她就像一个真正的、纯洁的少女。”有批评家在笔记本写上这句:“玛丽拥有让人怀疑她年龄的能力,少女面容和阅历者技巧的完美融合。”
当然夸奖之余,他也没忘记自己本职工作,写下批评:“但不排除,玛丽本身就是一个浪漫少女的可能。除非她未来能献上魔笛夜后这种恶女角色,否则我对这位法国来的女高音的评价保持沉默。”
这段话放在娱乐专栏上,真的是最善意的批评了。
也是因为黎觉予表现得太像纯真少女,才会让美国批评家对她放松衡量尺度。
批评家抬头看向舞台,很明显,这位鲁道夫的扮演者juff,真切地为黎觉予.咪咪沉沦了。他表情隐隐流露出渴求,单手轻抚黎觉予,目光灼灼四目相对。
仿佛下一秒,两位陷入钟情的演员就要缠绵亲吻了。
观众席上所有女性观众,都为这段张力十足的对手戏,激动得面颊绯红。
只有周辰溥,从头到尾都是抿紧嘴唇,好像在看着整个舞台,又好像只看着台上某个点。
他隔壁那位百老汇老粉,旧金山商户说:“看完今天表演后,恐怕难以出剧院了。”
“为什么?”
“因为表演过后,整条街都躺满了为玛丽饮弹自尽的男士。”
第126章纽约日记(8)百老汇未来的小红星居……
在百老汇,想要成为人气红星只有两个办法。
一个是你比她好看唱得好,一个是你让他着迷,这句话阅读起来要注意她他介词。所以黎觉予能在舞台上让juff着迷,代表她具备走红的条件。
现在,这种条件只需要一个契机就能爆发。
而这个契机就是《波西米亚人》。
整部歌剧,大家只有趁咪咪不在的时候,像往常一样低声讨论剧情,可等咪咪登场后,所有声音都被吞噬了,仿佛观众席上的各位,也跟着鲁道夫的心情一样,被这种如梦般脆弱的魅力震慑,进而沦陷。
渐渐,歌剧推进到第四幕。
“咪咪如何了?”科林唱,语气中带着一种下级阶层常有的忧虑。
熟知剧情的观众,这时已经将纸巾捏在眼下,随时随地准备爆哭一场了。
穆塞塔笑着对科林唱:“咪咪睡着啦。”
几人回头望去,发现另一好友诧异地用手指探咪咪的鼻下,吓得跌倒在地,惊慌大叫:“咪咪,已经没有呼吸了!”
明明刚刚,穆塞塔还为咪咪戴上一副皮手笼,咪咪对着他,对着观众席上大家的方向,露出苍白又美好的笑容,唱:“谢谢,我的手再也不会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