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玉此人才华横溢,却得不到重用,只能当个为君王舞文弄墨、后人口中只会阿谀奉承的“宠臣”。
曹植在暮色中来到洛水河边,回忆起宋玉的《高唐赋》《神女赋》,联想到了自己满腹才华无处施展的处境,顿时也“感宋玉对楚王神女之事”对着洛水想象出一个“洛神”来。
洛神,同样是曹植自己理想的化身!
这就是从象征意义上去分析了。
除此之外,还有说洛神是他兄长曹丕的(屡次谋求任用而不得)、说洛神是他亡妻的(亡妻被曹操赐死从此天人永隔)、说洛神是他少年时期不知名初恋的(门不当户不对不能在一起)。
总之,诸多说法众说纷纭,让曹植亲自来挑一个说不定都会挑花眼。
曹植本人都不知道自己居然有这么多遗憾要寄托在《洛神赋》上!
冯梦龙听了吴普提及的一堆说法,当场表示自己最喜欢“感甄说”,最好是杨升庵那个“爹想纳儿抢先弟弟难以忘怀”的版本,一看就可以写个十万字!
老曹感慨的那句“今年破贼正为奴”多有感觉!
父子三个打起来,刺激!
甭管合不合理,写出来跌宕起伏就是好故事!
吴普说:“你来迟了,父子三人相争都已经有人拍成电视剧了。”
事实上后世这些关于三国人物的观点,大多受《世说新语》这本段子合集影响,再加上《三国演义》来了个深入加工,很多梗都已经深入人心。
比起史书上的寥寥数语,还是这些野史逸闻更受欢迎,衍生出来的相关作品更是数不胜数。
比如曹丕相关的“七步成诗”“父子争纳”都是《世说新语》里捣鼓出来的。
多新鲜,多刺激,多抓人!
一听就对极了冯梦龙胃口!
唐·怀才不遇·寅却对冯梦龙的看法不甚认同,选择另外的观点:“我倒是觉得自喻说挺有道理,你看看道别时那句‘虽潜处于太阴,长寄心于君王’,读来难道不是有‘我虽然不得重用,但是我始终忠心耿耿渴望被任用’的味道?”
曾经创作过《洛神赋》书法作品的赵孟頫也有不同意见:“就不能是单纯的美好的幻想吗?”
对于赵孟頫来说,书画算是心灵上的一片净土,只要醉心书法之中,就不会有那么多世俗烦忧,不必去想什么家国大义、人情伦理,好就是好,不好就是不好。
有时候解读太多,反而没办法静下心来欣赏书画与诗赋的美好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