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碧云书院>>开局继承博物馆> 第112页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112页(2 / 2)

可是上网搜却搜不到出处。

难道是这个“杜甫764”原创?!

文史博主点进“杜甫764”的主页,赫然发现其中全是李白有关的转发。

还挨个写了首诗。

这些诗全是原创。

文史博主:?????

第56章

现代人写诗,很多时候并不能做到言之有物,更像是照着格律往里面填意象。

就像给普通人几块布,认真手缝也能缝出有袖口有领口的衣服。

但这衣服好不好看就见仁见智了。

大部分只能说“勉强算件衣服”。

还有不少给人的感觉是“这他大爷的也能叫衣服”。

这种“手工缝纫作品”还不如用缝纫机做的厂货,缝纫机做的至少针脚整齐好看。

写诗也一样,很多人的诗写得还不如作诗机。

同样是东拼西凑、言之无物,至少作诗机不仅格律是对的,还能一键给你搞藏头。

这种诗多了,大部分人也就觉得诗词歌赋这种东西太脱离生活。

背背经典就得了,正经人谁写这玩意呢?

事实上我们现在看到的经典诗词,也是“吹尽狂沙始到金”。

每个诗人背后可能都有成百上千首湮灭无闻的作品,才能将自己最璀璨动人的佳作呈现给后世。

如今挂在李白名下的传世作品有九百多首,挂在杜甫名下的传世作品有一千多首,真正能广为人知的不到十之一二。

当年替李白整理《草堂集》的族叔兼大书法家李阳冰,写序又称李白留下来的手稿已经“十丧其九”,很多作品都已经散佚。

晚唐的韩愈就对李白杜甫极为喜爱,直夸“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很遗憾说李杜流传到晚唐的诗少得可怜,就像是泰山上拔下来的小小一根茅草(流落人间者,太山一毫芒)。

所以连李杜都是写了大量的作品,才成为广为人知的诗词界名人。

何况是天赋平平常常的普通人。

所以对于现代人写古诗词,这位文史博主一般是持鼓励态度的。

她仔细把杜甫发的几十首诗通读一遍,发现意境相通,文辞相近,读来没有佶屈聱牙的词句,偏又给人一种古意盎然的感觉。

就好像真的是杜甫在隔空和李白唱和。

不过,就算是杜甫本人来了,一口气写几十首诗也有点勉强吧?

难道是有人想借此炒作?

这样的诗会是有心炒作的人写得出来的吗?

这些诗不能说首首都是可以流传千古的佳作,可每首总有那么一两句叫人眼前一亮。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翻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