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叶敛所给出完整的步骤相比,这位圣上最后还是让步了不少。
但格外强调的投碟自应和公平公开,一样没少,让世家气闷不已。
世家私下抱团,严禁族中子弟参与这等考试。
寒门弟子却是眼前发亮,没有世家竞争,他们出头岂不是更加容易。
圣上看着叶敛呈上的盛都与附近三个郡的“郡试”报名人数,皱起眉头。
这数目太多了。
“百姓担忧考试举人的方式不是长久之计,都想要碰碰运气。”叶敛解释道。
何况临近都城的这些地方的经济到底发达些,文化程度也会稍高。
郡试在年前,题目由圣上和叶敛商讨而出,由关西军将领护送往各郡,保证过程中不会泄题。
至于成绩的判定,叶敛搬来了上一个世界的文科题目答案形式,和叶铖商讨出一份足够详细的判分指南,出分后考生成绩考卷同时公开,接受百姓监督。
这一切,为的都是尽量减少官员偏好对最终成绩的影响,以及世家动手脚的可能性。
从宫中出来,叶敛抬步来了藏书楼。
藏书楼的孤本古籍任由读书人免费借阅和抄录,对一些家境贫寒的学子,如果愿意为藏书楼抄书也可以按字数拿到报酬。
填饱肚子是人生存的第一要务,但生存之余,要让大成的百姓真正认同并发自内心拥护的却是学识。
盛世抑或是乱世,读书人都是金贵的,能让普通百姓跨越阶级,提供一条晋身之路,无疑让百姓更加感恩戴德。
藏书楼的事务已经交由李玉裴处理,上下井井有条,偶有小矛盾也没经起风浪。
李玉裴深知世家正盯着藏书楼寻错处,一瞬都不敢放松。
纵使有些酸儒对藏书楼负责人是女子指手画脚,大部分文人还是长眼睛的。
李玉裴出身李家,这书卷本就是李家献出,又是未来的睿王妃,睿王负责科举一事,他的未婚妻掌管藏书楼合情合理。
君臣之礼大于天,在这种事关己身仕途的时候,大成的文人还是很会变通的。
因为科举制,世家的眼神都集中在睿王身上,吸引到的火力着实有些足。
叶铖将又一本“告状”的折子扔到一边,很是闹心,“这些谏官果真是太闲了。”
睿王府鸡毛蒜皮、子虚乌有的小事都要上份折子。
谏官的存在着实是特殊,官职不高,但上能劝谏君王,下能弹劾文武百官。
偏偏作为一个圣明的皇帝,还要积极纳谏,为后面的皇帝做好榜样。
这些盯上睿王府的谏官背后是谁,众人一清二楚。
不过叶敛的自律程度着实是难为到这些找茬的,睿王府的丫鬟小厮也都被敲打过,一个个在外谨慎的很,别说欺压百姓,摊主抹个零都不会接受。
最后找来找去,也就那个手工工场有说头。
这不近来的折子上全是弹劾睿王与民争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