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倦书把这词在嘴边又过了遍,勾唇轻道,“你喊一声我听听。”
没曾想,阮思歌真喊了,声音娇俏又动听,婉转有余韵,“师叔。”
师门不会还有什么戒律吧。
夏倦书身上一股热气涌上头,咽了下,眉梢染上粉色,冲她道:“别喊了,受不住。”
阮思歌不应,存着心思故意逗他,挑衅般一声声喊个不停。
然后车子急刹车,下一秒夏倦书松开安全带覆上来,她就被压在了车椅上,唇舌被占据,喊也喊不出来。
再之后,情到浓时,夏倦书总爱再勾她喊师叔,阮思歌想着那天下车时颤巍巍的腰,怎么都不肯喊,心道晋江这么敏感肯定不让我细说然后憨憨作者也不知道被锁章后解锁需删完不该出现的要怎么补全字数……
————
开春怀树博物馆开展了名为寻找手艺人主题的展览,开放一周,公开展示了一批珍藏的文物,其中就有任炳制作的琵琶,馆长给夏倦书发来消息告知了展览日期,邀请他有时间可以去看看,此次展览,共有任炳参与制作或修复的三把琵琶出现。
任炳生前只捐赠过一把牡丹头紫檀木琵琶,另外一把是他帮忙修复的唐制五弦琵琶,最后一把则是由夏倦书捐赠出去的,是任炳临终前经手制作的最后一把凤尾红木琵琶。
权当是来旅游,两人提前一晚便从江礼市开车来了怀树市,当晚在延林镇的宅子睡下。
怀树博物馆位置偏僻,市区过来要两个半小时,从延林镇过来不堵车还能节省半小时,九点开馆,需提前手机预约。
两个人到的时候,正好开馆刚几分钟,场馆内寂静的很,游客寥寥,正适合慢慢逛。
夏倦书没带她先去找任炳的琵琶,戴上靠近自动感应的无线导览耳机,从一楼场馆逐个逛了下来,展览侧重明显,多是介绍手工艺,耳边听着人声的介绍,再去看作品,颇有一番情趣。
逛了一个多小时,直到走到三楼,木制品大类里,夏倦书终于在正中央找到了任炳所展览的两把琵琶,器型优美,柔光打下来,木头纹理都清晰可见,被保存得极好。
耳机靠近时,里头传来有关琵琶的介绍,一段关于琵琶的细致的介绍后,随后也讲起了制琴师生平:【制琴师任炳,生于1942年,因病卒于2013年,我国著名琵琶制琴师之一,名铺弦记的创始人,生平曾制作琵琶超五千把,所制琵琶制作精良,音色不俗,不仅在制琴方面有所造诣,对古琵琶修复也颇有心得,尤其擅长修复唐制琵琶。】
阮思歌安静看着玻璃框里两把琵琶,满是尊敬,她也曾潦草学着制作过一把琵琶,跟当下这两把一比方知差距究竟有多大,博物馆灯开得很亮,人的身影映照在玻璃上,跟眼前的琵琶重合交叠,达到了一种奇妙的融合。
仿佛你的手在这一刻刚刚拂过琴弦,弦声响,连环画一般逐页掠过一位老人制作琵琶的流程,眼前普通的器物也瞬间有了灵魂。
夏倦书过去很难理解任炳对制作琵琶的执着,在年幼的他看来,任炳提出的有些条件甚至达到了严苛的地步,可直到此刻他望着玻璃里的琵琶,却忽然懂了。
做琵琶,也是在诠释做人,你从中倾注的心血不会骗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