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去京城是接人、卖东西,买些过日子缺少的,不管是接人还是卖东西,亦或者是看李青卓,都得李茂贤家人领头,所以李青瑞和李青宏这趟必须要走,剩下的就挑一些胆大心细,力气大手脚灵活的年轻人。
长辈说话的时候,李青文没有插嘴,但一个劲的给爹和大哥三哥使眼色,不知道是真没看到,还是假装没看到,三人并没有开口提他。
李青文寄希望于江淙,但江淙更不想让他去那么远的地方冒险,更不会替他说话。
听着人选一个个定下来,李青文忍不住开口道:“二爷爷,郭大叔,爹,这次也让我去吧,我会骑马射箭、能游水,跑的快,还能听懂京城人讲话……”
并州有自己的方言,跟京城的不一样,村里人不外出,所以大都只会本地的话,周丰年讲话的时候,很多人就听不懂。
他数了一堆自己的优点,屋里的长辈和老人都笑了,“小仔儿,你这孩子是个顶有出息的,不让你去是觉得这一年你跑腿太多,该在家歇歇。”
李青文连忙说自己不累,众人便看李茂贤,这是孩子他爹,才是能做主的人。
李茂贤盘腿坐在炕上,早就看到儿子乌溜溜的圆眼睛转个不停,心里叹气,到底还是点了头。
除了读书,他鲜少拘着孩子做什么或不做什么,他们的路终究还得他们自己走。
就这样,李青文心心念念的京城之行,终是成了。
他们这边商量好,便去见周从信,问问啥时候出发,以及去临肃之后做船的事情。
虽然要两个多月以后才能走,但现在很多人都兴奋的开始说了起来。
回到营地后,李青文发觉江淙今天的话很少,虽然平时也不多,但今天明显更少些。
第114章
京城的秋天来的比边城晚一些,风雨也柔和几分。
文正书院后山的花随风摇荡,暗香随着风浮动,金黄的梧桐树叶铺了满地,一脚踩上去有点软。
书房卧房的门比往日还要开的更早一些,李青卓裹的严严实实,一手提着灯笼,一手拎着木桶,如往常那般在池水中洗刷墨具。
这活他做了两年,越发纯熟,不消一刻钟,都刷洗干净,然后拎着桶快步往回走。
灯笼和木桶放回房中,熄灭里面的油灯,他再次转身出门,顺着蜿蜒的小路,向后山走去。
这条路他很熟,只借着天上的残余的星光,便能走过去。
没到时辰,书院的门不开,李青卓有事出去,也不会叨扰别人,后山这里墙矮,人少,翻过去就罢了。
轻车熟路的寻到一处,青砖墙下放着一块石头,这是他特意放的,李青卓踩着石头,扒着墙头,一条腿都迈上去了,突然又拿了下来。
他静静的侧耳听了一下,除了风和花香,后山好像多了一道粗重的呼吸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