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碧云书院>综合其他>家兄朱由校> 第560章 扶持大侄子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560章 扶持大侄子(1 / 2)

扶持大侄子

“哇~哈哈哈哈……”

“驾!驾!”

二月中旬,随着京西铁路通车的消息传开,朱由检他们已经乘坐马车来到了西宁城西边的青海湖。

青海湖作为大明第二大湖泊,青藏高原中的一面明镜,不得不说朱由检不管是前世今生,都对他很好奇。

不过让他失望的是,由于眼下时间太早,青海湖四周还属于冬末春初的气候,湖畔没有朱由检心中绿茵茵的草原、只有冬雪融化后的泥泞。

尽管由于天气的原因,风景并不是很好,但对于第一次看到那么大“湖”的朱慈烺等人来说,这里无疑是他们撒欢的天堂。

此刻的他们乘骑着几头不足朱由检腰高的小马驹在湖边玩闹,周素洁带着女官看护着他们,而朱由检则是做起了自己的正事。

他们眼下在青海湖北部的青海县,这里是照顾青海八九万牧民生活唯一的一个县城,并居住着数量不少的藏、蒙、汉等族百姓。

青海并没有内地人严重的那么贫瘠,它的境内有近六成的面积都是草原,尽管这些草原十分脆弱,但利用得当的情况下,它们依旧能养育上千万头牛羊。

朱由检命人在湖边搭了一个露天的大帐,从这三四万人里选出了三百多人前来坐下,近距离了解他们的生活。

“一代人做一代人的事,我做的已经差不多了……”

也与朱由检想的一样,当他离去后,聚集起来的百姓们也仿佛失去了主心骨,纷纷开始散开,只有一些骑马的牧民追了上来,用不熟练的官话喊道:

陆元高选的地方不错,这里背靠青海湖的农田,北边是还未长出春草的草原和乌泱泱的人群。

“我们是牧民,每户七八口人现在都有上万亩草场,有二三十头牛,六七百只羊,每年可以卖三四头牛,二百来只羊,交了赋税买了粮食还能有四五十两银子”

六百名锦衣卫和西宁城的一千拱卫营士兵将这里包围了起来,警惕的看着这三百民族代表。

“你我二人怕是吃不完,给帐外的锦衣卫送去吧。”

之所以百姓觉得他们还不错,不是因为村官有多好,而是之前管理他们的部落百户长,奴隶主,边疆酷吏太狠了,显得村官很好罢了。

“对!每户能有三四头耕牛,我家六口人种一年粮食下来,交了赋税,留下吃的粮食,卖给皇店还能有三十二三两银子。”

他的这些话,和四周人满足的笑容,让朱由检欲言又止,不知道该说什么。

在许久的沉吟后,终于有一个胆子大的藏民开口说出了自己一群人的想法,并且赢得了众人的点头认可。

青海很苦寒,但那是对于生活在关内的大明百姓和贵族来说。

“都起来吧,不要跪着了我们今天坐下来好好聊聊。”

朱由检和善笑着抬头,四夷馆的官员也将他的话翻译给了各族代表听。

朱由检一字一句的询问,下面的牧民和边民们也七嘴八舌的回答了起来:

“我们种地,每户少的有四五十亩,多的有一百多亩。”

朱由检合上了文书,头也不回的递给陆元高,顺带提出问题。

与这乌泱泱的人群相比,朱由检的身影显得十分单薄。

“他们在当地的兵马约两万六千人,兵马和国民的粮食主要靠南昆仑监察使司供应,同时自己也在当地效仿监察使司购买劳改工。”

朱由检吃了一口面,给了周素洁答复,这让周素洁脸上也露出了笑容。

等天色彻底黑下来的时候,朱由检他们已经距离西宁城不过二百里。

“菩萨保佑……”

别说在这个时代,就算到了近代,新几内亚岛也不是什么好地方,因此周奎和田弘遇一到地方就后悔了。

侍女们见状也只得把烤羊端了出去,供给锦衣卫们分食。

“苏伊士运河……”

把关内的百姓丢到这里,他们可能会会嫌弃水果、蔬菜的种类不多,没有便宜的鱼食吃,饲料也不足够。

朱由检没在意周素洁的目光,而是用刀割下了一条羊腿,示意自己二人吃这点就可以,把其它肉送出去。

“菩萨殿下来了!”

和硕特的蒙古人都如此,更别提那些曾经只是奴隶的吐蕃人了。

“是牧民们追上来丢到辎重车上的,臣妾让人去送钱,他们不收,骑着马跑远了。”

暮鼓声已经响起,但即便如此,百姓们却不见离去。

朱由检笑着说出办法和问题所在,百姓们闻言也纷纷高兴的笑着。

人的审美实际上都是一致的,当朱由检被他们看清的时候,许多人便忍不住多看了他几眼。

朱由检在心底叹了一口气,或者说是松了一口气。

本来他们还以为随着移民不断到来,他们的日子会逐渐变好。

“青海县有耕地四十二万六千三百余亩,尽数皆为水浇地。”

当他们见到坐在帐篷里的朱由检时,他们不约而同的做出了一个动作,那就是跪下,五体投地。

“菩萨殿下,你下次什么时候来?!”

阳光撒在四周,朱由检坐在红罗盖伞下,身着绯色的圆领袍,整个人气势宏大,高鼻长目,唇齿分明。

周素洁说这话的同时,朱由检也坐在了椅子上,而摆在他面前的则是一只香喷喷的烤全羊。

“现在铁路修好了,后面只要再修好县道和府道,那以后的酱醋盐酒和布匹、红糖、白糖都会源源不断地运送进来的。”

“菩萨殿下!”

数万人走向他们,这让负责拱卫的兵马十分紧张,但朱由检却没有害怕的表现,而是示意他们放松,同时也走了上去。

“殿下!能不能站高一点,我们看不到你!”

“物资不多是因为之前铁路没有修到西宁,西宁也没有修建水泥地抵达青海县。”

朱由检说出的话被四夷馆官员翻译,所有人都能听得懂。

“咚……咚……咚……”

“回殿下……”

在他印象里,金山府似乎是鸟不拉屎的地方,和国朝的北山以北有的一拼。

“嗯?”听到自家哥哥给自己写了手书,朱由检很好奇的接过,拆开后查看起了内容。

兴许是怕朱由检吃不饱,出去之后,侍女们又端着两碗面食返回,而朱由检倒也没有拒绝。

人群里传来了汉话,但这个条件朱由检却不能满足,因为他并没有垫脚的东西。

也就在这个时候,刚刚离开的陆元高再度返回,不过手里却拿了两份奏疏。

陆元高把锦衣卫掌控的情报如实交代,朱由检闻言微微颌首,继而再问:“朱聿键他们没有什么动静吗?”

“……”听到周素洁开口,朱由检停下了筷子,抬头看向了她。

六百万亩耕地,按照劳改工大部分是吃印度厮当粮食来看,这些耕地的粮食应该都是直供当地汉人的。

朱由检提起了朱聿键,而他也是目前常驻京城的藩王世子、世孙代表。

不过当朱由检吃完饭,走出大帐去消食的时候,他也对跟在身后的陆元高交代道:

“菩萨殿下,我们什么都有了,来这里不是为了诉苦的,我们是为了见您而来的。”

心知肚明的朱由检经过短暂思考,也开口为他们的难题提出了解决的办法。

“家里基本上每天可以吃十七八斤米,两三斤肉,平常吃点野菜,但高县令说火车通了,很快就能吃到南方的白菜了。”

当他们听到齐王来到青海的时候,许多人就骑着马来到了青海县,一时间只能容纳万人的青海县被急得满满当当,朱由检只能无奈走出县城,来到了青海湖边。

可对于这群曾经是奴隶、牧民、边民的人来说,他们并不觉得青海苦寒,反而觉得这块地方是代表了自己新生的地方。

他一进帐篷,便看到了准备好膳食的周素洁,不过却没看到四小只。

但眼下大明的事情太多,建设苏伊士运河的地段又还在奥斯曼控制下,这件事情只能留给朱由校或者朱慈燃做了。

青海县的高姓县令闻言连忙作揖:“回殿下,朵甘府青海县下辖十三镇,共有百姓十万六千四百三十七人。”

百姓们说着自己周围的情况,朱由检认真的听着。

这份文书是天启十五年腊月的南昆仑监察使司情况,里面的数据已经落后了一年零三个月,但这并不妨碍朱由检了解当地的情况。

如此一直到了黄昏,朱由检才起身宣布结束了这次出行。

“齐王千岁……”

“这会儿把他们抱到了帐篷里休息着呢。”

“不过,听闻跟随沁阳王就藩印度厮当的老唐王大限将至,恐怕唐王世子很快就能成为唐王了,朱世孙也会成为唐王世子。”

数亿亩草场被朱由检划分成为了成了五大块,牧民们需要按照每年迁移一次的情况来进行迁移,以此维护当地脆弱的草场环境。

对于物价和收入之类的,他是比较相信的,而物资困难的事情,他也理解并想着解决。

【吾弟由检……】

“现在的收入怎么样?家里每天每个人能吃几斤米?能不能吃到菜?有哪些菜?物价会不会太贵了?青海的官员有没有欺负你们的?”

“呵呵……”看着这一篇长达一千多字的手书,朱由检走到了一处篝火前细细打量。

朱由检被百姓们包围,尽管锦衣卫护着他,但还是显得十分拥挤。

“至于他和他二弟,应该会在之后两年分批前往唐国,唐王世子最后启程。”

“对!我们是为了见您才来的!”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翻下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