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冰河下的粮食减产
“亩产多少?”
“九十八斤……”
九月十四,当大明在朱由检的布置下,四处开疆拓土的时候,东北平原上的两句对话,瞬间让人脸色发黑了起来。
上京城外的稻田里,黄台吉的手插在粮车的一袋粮食中,从中收回时,一颗颗饱满的米粒让人垂涎欲滴,但产量却让人忍不住皱眉。
东北的农作物是一个农业周期性的问题,在气候温暖的时候,比如汉唐时,唐朝和渤海国都种植有水稻,而且朝鲜半岛和日本的水稻源头就是东北。
但是随着之后气温下降,加上渤海国、辽国、金国等诸多国家灭亡时被灭亡,而蒙古人长期不管理东北的局面下。
不过百年的时间,东北再度变成了一个半原始的环境。
直到黄台吉和努尔哈赤带人北上,重新在开垦领地,这块地方才恢复了局部的生机。
至于金国在耕地上种植的作物,基本是从朝鲜那边获得的粳稻。
金国没有大明那样的底蕴,因此迁移开垦田地后根本没有挑剔的资格,从程,按照如今的物价,重新制定一些百官的俸禄。”
“另外、从今日起,将正从九品,分为正九品、从九品、次九品。”
“书吏为归入次九品,正常在吏部造册,次九品年俸禄十二两银子,各级官职,就按照这个逐级往上增加吧。”
“殿下、这么一来、恐怕百万胥吏不服啊……”董应举苦口婆心的劝导,然而朱由检却说道:
“礼部和吏部给胥吏发放燕山教材,明岁十月考核,若是达不到丙等的成绩,尽数裁撤。”
“达到丙等成绩的胥吏,尽数归入书吏,入次九品。”
朱由检算是忍不了这百万胥吏了,尽管大明没给他们发俸禄,但他们在下面贪银子的事情,朝廷可都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这么多年来、他们贪银子就算了,现在还阻碍了朝廷财政改革的步子。
刚好明年十五万燕山学子又要毕业了,到时候即便百万胥吏全部撂挑子,三十四万燕山学子加上招募民间秀才,也足够填补空缺。
大明一亿多人,哪怕只有两万官员,五十万书吏也能管的很好。
更何况若是书吏管不过来,那么就由拱卫营军管多一年便是。
不过、董应举不是朱由检,他是户部侍郎,需要计算朝廷的赋税能不能养得起书吏,因此他开口道:
“若是书吏数量达到百万,每岁支出便是一千二百万两的俸禄,这……朝廷恐怕负担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