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世军的猛攻之下,北齐军很快就丢掉了边界最为重要的七堡。宁子善在攻克七堡之后,大军马不停蹄地朝内地杀去,摧枯拉朽般的夺下了北齐军自以为牢不可破的城池,很快,世军的前锋,就杀到了北海治所,剧县。
剧县并没有多少士兵,由于萧桓的任性,把剧县的武备储存搬运一空,所以世军很轻易的就夺下了它。城中的世家大族们很识相的前来拜会宁子善,在接见过城中的家族长们之后,宁子善第一次失眠了。
照目前情况来看,北齐灭亡也只是时间问题罢了,那北齐灭掉之后呢?自己是继续做封疆大吏,还是回朝述职?
回朝述职,那自己苦心收拢起来的权力,就会在一夜之间土崩瓦解。若是继续向皇帝要求镇守边关,那又会因为战功而被猜疑,宁子善不好色不好钱,唯独一点,好权。要让他交出手中的权利,回去做个有名无实的闲官,那还不如杀了他来得痛快。
唯一的办法,就是通过旁敲侧击,告诉朝廷。萧齐之外,尚有强敌。而且只有自己,才能为国家守住国门。很快,宁子善就找到了这个可以保住自己地位的敌人。
世军并没有就此停下脚步,每天都在不断的吞噬着北齐的领土。萧桓一方面要应对各地起义兵,一方面还要处理世军的进攻,早已是身心俱疲。国库入不敷出,士兵们的饷银也拖了好久没发了,每天都有不少士兵偷偷跑出军营,要么返回家乡,要么投降世军,渐渐的,原本还直持萧桓的世家们也看出了萧桓的败势,也开始慢慢的断掉了对萧桓的资助,转而投入了世国的怀抱。
这一行为对萧桓来说,无异于雪上加霜,万般无奈之下,萧桓只好下达了最后的一道命令弃城。
这道命令已经在萧桓的心中斟酌许久了,是最没办法的办法了。把周边所有军队全部聚集起来,拧成一股力量,说不定还有翻盘的机会。
顶在前线的北齐将士们得到这一消息,全部松了一口气。当下东西都懒得收拾了,连夜赶赴平寿。遗弃下的各个军镇、城池,全部被世军和起义军占领,也正因为如此,世军、起义军、北齐军在青州,形成了三足鼎立的态势,碍于第三方的存在,谁也不敢轻举妄动,局势再度僵持了下来。
宁子善虽然打心里瞧不起这些刁民组成的军队,但也不敢小瞧其破坏力。他们就如同蝗虫一般,把北海啃得满目苍夷。但若是自己先动,萧桓就会成为渔翁,坐收最后的胜利。所以,只能在最短的时间内,解决掉这些起义军,才能继续向前推进。最终消灭萧桓,夺下整个青州。
所谓农民起义军,顾名思义,就是一帮子走投无路的穷苦百姓,被逼的过不上日子了,才走上造反的路。但凡有口吃的,谁愿意造反?宁子善敏锐的看到了这点,立刻上奏朝廷,向慕容皓说明了这里的情况,请求国库调集粮草金银前来青州,并以国家的名义,将夺下的土地编辑登册。一切忙好之后,宁子善就把消息散了出去乡亲们!都来世国吧!我们分给你们土地、吃的、用的!
一开始,没人去相信这种话。起义军的难兄难弟们另可相信天上掉馅饼,也不愿意去相信世上会有这么好心的大官。但渐渐的,有一些人实在是活不下去了,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来到世军控制的地盘,想看看到底有没有这么回事。
主管这方面的大小官员们苦等了十几天,鬼都没见到一个。现在终于看到人了,顿时兴奋了,这些前来投奔的百姓受到了超过他们想象的待遇,看着手上的粮食、金银,以及土地册子,他们无一例外,全傻了。
这事情一传十,十传百,很快,大批的苦难百姓抛弃了他们的首领,拖家带口的扎进了世军的怀抱。甚至有时候人太多,朝廷不得不又调了几趟物资前来,才勉强做到让大多数百姓都满意的地步。与此同时,宁子善还从难民中择选青壮,编入军队,用来准备最后的决战。
在世国强大的财力支持下,轰轰烈烈的起义军就此草草收场。百姓们之所以造反,是因为没饭吃。现在有饭吃了,自然就不去造反了。
就连萧桓也没有想到,世国能有如此大的魄力,花费巨额的粮饷金银,来养活一大帮与自己毫无关联的老百姓。但宁子善可不会继续坐等下去,他现在已经踢开了最后的绊脚石,从现在开始,他的敌人,只剩下萧桓了。宁子善知道,最后的决战到了。
为此,宁子善压上了自己手下所有的精锐兵马,包括后继朝廷调来的、青州本地补充的,合计十三万大军,以泰山压顶之势向萧桓攻去。萧桓这次没有再逃避,换而言之,再逃,还能逃到哪里去呢?
就到这为止吧,在我出生,在我长大的地方。我不会再逃了。
萧桓披上战甲,拿出了久不曾出鞘的佩剑,细细擦洗着。看着铜镜中憔悴的自己,萧桓险些都要认不出自己了。
曾几何时,自己也是一方英豪,现如今,却落得了如此下场。萧桓有点迷茫,自己到底是何时到了这步境界,又是何时,变成如今这个鬼样子呢?
“殿下!世军开始攻城了!”就在萧桓胡思乱想的时候,卫士慌慌张张的跑了进来,大声喊道。
“慌什么!”萧桓从地上一跃而起,拔剑在手,冷静的指挥道,“传令下去,全军迎战!”
“喏!”
(如果您喜欢本书,可以点击加入书架,或者通用投推荐票的形式来支持作者。您的支持就是作者最大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