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里虽然这么想,但萧纪可没敢轻浮的表现出来,而是沉吟半响,略带为难之色的问道”我萧纪受皇恩庇护,怎可做此越轨之事?不妥!不妥!再者说,平寿王为何不去徐州?难道这其中有何图谋不成?“
”观阳王心胸如此狭隘,能成何事?“使者忍不住教训起萧纪来,”我家殿下为观阳王所考虑,您却如此犹豫不决!既然这样,那在下也没什么好说的了,请您保重!在下告辞!“说罢,抬腿就想向外走。
”尊使请留步,“萧纪急忙叫住了使者,”本王本王哎!罢了,本王同意平寿王的提议了!“
”殿下英明!“使者闻言大喜,转过身来,一躬到地,”在下提前恭贺观阳王殿下,提领徐州!“
就在小皇帝萧钚和齐国文武们翘首以盼战争结果的时候,萧纪却突然裁退了大批的军中将士,并同时从基层中提拔了大量的年轻将领。本来萧钚和群臣们以为只是例常清理犯了罪的士兵,但没想到萧纪下手这么猛,前前后后总计裁掉了四万多人。而且多为青州籍贯的士兵,现在几万苦大兵已经操刀子准备进城告状了,萧钚才发现有点不对劲了。但为时已晚,萧纪抢先一步,反戈一击,率军冲进了临淄皇城,将萧钚和文武百官,以及国库中的所有东西劫掠一空,临走时,萧纪还很贴心的把萧瞒府邸给抄了,全族两百多口人,鸡犬不留。洛子门没有做到的事情,倒让萧纪给做了。不得不说是一种讽刺。
萧桓方面在萧桓扬长而去之后,终于踢开了最后一块绊脚石。大军连夜起寨,入主临淄。同时,萧桓将此消息传给了青州剩下的郡县,以及渤海的宁子善部。青州各地听闻临淄发生政变,畏惧萧桓之势,纷纷递上降表,以示归顺。很快,萧桓就平定了除平原郡之外的整个青州。
而之前被萧纪裁掉的四万多青州兵,此时也找到了归属。有道是你若不留爷,自有留爷处。萧桓一口气把这四万多弃卒全部吞了下去,实力骤涨,不下当年萧瞒。
萧纪跑到徐州后,选择了在琅琊郡立下脚跟,一边征召民夫修筑皇宫,一边四处结交徐州世家、募集徐州兵勇。羽翼也渐渐丰满起来。至于萧钚等文武大臣,正如萧桓所说,离开了老窝临淄,他们就是没爪没牙的狼,根本掀不起什么风浪,只能任由萧纪摆布。
萧桓在青州,萧纪在徐州,齐国也逐渐被分成了两个部分。后来,世人们索性直接用南齐萧纪、北齐萧桓来简称二王。
萧纪在徐州勤勤恳恳的创业暂且不提,单说北齐萧桓。得到青州之后,萧桓日益骄满起来。很快,他就把目光放到了原属青州附属的平原郡上。现在的萧桓,早就把当初在北平地牢中承诺慕容皓的事情忘得干干净净了。他生气的发现,他现在得到的青州,只是不完整的青州。若要让自己的疆域完整,只有把平原给收回来。
萧桓是这么想的,也是这么做的。此时的北齐,萧桓已经是一言九鼎的存在了。所以,很少有人脑袋发热反对他。作战计划很快就定了下来,萧桓点齐三万青州精锐,并帐下文武,浩浩荡荡的朝平原杀去。
平原郡的东汉军根本没想到萧桓会突然来这一手。被打了个措手不及,好几个重镇关卡都是莫名其妙就丢掉的。此时的平原守军还不足一万人,主要是高荣为了镇抚内地、抗击西汉,再加上北方还有世国这一盟友,所以才把平原的军队给抽走了,只留下近万的老弱残卒。萧桓所率的,俱是青州精锐,沙场老兵,三万打一万,专业打业余,实在是绰绰有余。
很快,平原告急文书就如雪片一样的飞到了洛阳。此时的高荣正在和西汉扳手腕,哪有多余的精力和兵力去管平原,只是含糊的回了一个知道了,固守待援。
东汉军队此时有八成的士兵在和西汉、匈奴打仗,哪来的援兵?
平原郡守不是傻子,他当然知道自家的真实情况。所以,他并没有在一棵树上吊死,而是向另一个人,同时发送了求援信。
尊武元年六月,大世左将军、开阳侯宁子善,并镇东将军刘仕闼,尽起渤海、河间、安平三郡之兵,合计十万大军,打着协助友军的旗号,正式开赴平原,迎战北齐兵。
慕容皓从来没指望萧桓会遵守约定,把平原乖乖送上。所以,他早就下了密令给宁子善等人只要平原一乱,不管东汉方面有没有向他们求援,立刻起兵,名为抗齐,实则夺下平原,打开进攻青州的大门。
与之相应的,萧桓也没有想到世国会突然对他发难。在他的潜意识里,世国应该是自己的盟友才对。所以,在自己的部下被世国打回来的时候,他第一反应不是调整布局,而是傻乎乎的派出使者,去问宁子善你们打我干嘛?
宁子善直接用铁蹄回复了他打的就是你!
在数量和质量差距悬殊的情况下,世军连战连胜,齐兵则是被打的节节后退。最后,萧桓终于不得不接受了事实,带着不到两万的残兵败将,灰溜溜的跑回了临淄。
平原东汉郡守很高兴,侵略者被打跑了,于是他亲自前往世军大营,询问宁子善何时退兵。
他兴高采烈的带着大批礼物走进世营,然后就再也没出来过。
尊武元年六月底,世军收复平原全境。七月初,宁子善安排好平原留守军务,再提大军,杀奔临淄而去。
(如果您喜欢本书,可以点击加入书架,或者通用投推荐票的形式来支持作者。您的支持就是作者最大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