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碧云书院>>庶帝> 第三百二十六章 允执其中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三百二十六章 允执其中(2 / 2)

庄子说“算了吧。我告诉你一个故事。黄河岸边一户人家,世世代代编织苇席,赖此糊口。小儿下河游泳,潜入深渊,闭眼瞎摸,摸得宝珠,价值千金。

老父骂小儿不懂事,说‘快捡石头来,给我砸碎吧!千金宝珠从来都是衔在深渊下的黑龙嘴里,你能摸得,那是因为黑龙睡了!天哪,幸好睡了!要是醒着,俺到哪去捞你尸骨!你连寒毛也剩不下一根呢!’

如今宋国政界水深,比深渊更深,你摸不透!宋国暴君心狠,比黑龙更狠哟,你斗不过!赏你车辆,那是因为暴君睡了。要是醒着,早就斩你成肉酱啦!”

《庄子》人有见宋王者,锡车十乘。

以其十乘骄稚庄子。

庄子曰“河上有家贫恃纬萧而食者,其子没于渊,得千金之珠。

其父谓其子曰‘取石来锻之!夫千金之珠,必在九重之渊而骊龙颔下。子能得珠者,必遭其睡也。使骊龙而寤,子尚奚微之有哉!’

今宋国之深,非直九重之渊也;宋王之猛,非直骊龙也。子能得车者,必遭其睡也;使宋王而寐,子为赍粉夫。”

3“允执其中”是汉哀帝封赏董贤时写的诏书中的一句话。

“效仿尧禅舜”也是汉哀帝宠幸董贤时说的要禅位给董贤的话。

当时,汉成帝的外戚王氏家道衰落,只有平阿侯王谭的儿子王去疾,在汉哀帝为太子时担任庶子得到宠幸,到汉哀帝即位后,担任侍中骑都尉。

汉哀帝上认为王氏没有高居官位的人,于是因旧恩亲近王去疾,又提拔他的弟弟王闳担任中常侍。

王闳的岳父萧咸,是前任将军萧望之的儿子,长久担任郡守,因患病被免,担任中郎将。

萧咸、萧育兄弟并在朝廷,董贤的父亲董恭很羡慕他们,想与他们结为亲家。

王闳替董贤的弟弟驸马都尉董宽信求娶萧咸的女儿为妻,萧咸惶恐不敢当,暗中对王闳说“董公为大司马,皇上的册文说‘在朝中掌事诚信’,这乃是尧禅位给舜之文,不是三公旧制,年长的人见到这,没有谁不害怕的。这难道是我家女儿所能承受得了的吗?”

王闳秉性有智略,听了萧咸的话,内心里也明白了。

于是回去告诉董恭,巧妙地表达了萧咸自我谦虚不敢高攀的意思。

董恭叹息说“我家因什么对不起天下之人,而被人所害怕到这种程度!”心里不高兴。

后来汉哀帝在麟麒殿摆酒宴,与董贤父子及亲属聚饮,王闳兄弟侍中、中常侍都在旁侍候。

汉哀帝有一些酒意,不慌不忙地看着董贤而笑,说道“我想效法尧禅位舜,怎么样?”

王闳进言道“天下是高皇帝的天下,不是陛下所有的。陛下继承帝系,应当传位给子孙直到无穷。世代相传的大事至关重要,皇上不要随口说!”

汉哀帝默然不高兴,左右之人都害怕。

于是把王闳赶出去,以后不得再侍宴。

《汉书》是时,成帝外家王氏衰废,唯平阿侯谭子去疾,哀帝为太子时为庶子得幸,及即位,为侍中、骑都尉。

上以王氏亡在位者,遂用旧恩亲近去疾,复进其弟闳为中常侍。

闳妻父萧咸,前将军望之子也,久为郡守,病免,为中郎将。

兄弟并列,贤父恭慕之,欲与结婚姻。

闳为贤弟驸马都尉宽信求咸女为妇,咸惶恐不敢当,私谓闳曰“董公为大司马,册文言‘允执其中’,此乃尧禅舜之文,非三公故事,长老见者,莫不心惧。此岂家人子所能堪邪!”

闳性有知略,闻咸言,心亦悟,乃还报恭,深达咸自谦薄之意。

恭叹曰“我家何用负天下,而为人所畏如是!”意不说。

后上置酒麒麟殿,贤父子亲属宴饮,王闳兄弟侍中、中常侍皆在侧。

上有酒所,从容视贤笑,曰“吾欲法尧禅舜,何如?”

闳进曰“天下乃高皇帝天下,非陛下之有也。陛下承宗庙,当传子孙于亡穷。统业至重,天子亡戏言!”

上默然不说,左右皆恐。

于是遣闳出,后不得复侍宴。

4“之乎者也,助得甚事”

宋太祖赵匡胤在当上皇帝以后,准备拓展外城。他来到朱雀门前,抬头看见门额上写着“朱雀之门”四个字,觉得别扭,就问身旁的大臣赵普“为什么不写‘朱雀门’三个字,偏写‘朱雀之门,四个字?多用一个‘之’字有什么用呢?”

赵普告诉他说“这是把‘之’字作为语助词用的。”

赵匡胤听后哈哈大笑,说“之乎者也这些虚字,能助得什么事情啊!”

《湘山野录》上指门额问普曰“何不只书朱雀门,须著之字安用”

普对曰“语助”。

太祖笑曰“之乎者也,助得甚事?”

5汉哀帝的“限田令”

汉哀帝继位初期,以左将军师丹代替王莽担任大司马辅佐朝政。师丹一上任就向汉哀帝提出限田限奴的建议,企图使汉家摆脱厄运。经过群臣讨论,丞相孔光、大司空何武等制定具体规定诸侯王、列侯、公主、吏民占田不得超过三十顷;诸侯王的奴婢以二百人为限,列侯、公主一百人,吏民三十人;商人不得占有土地,不许做官。超过以上限量的,田蓄奴婢一侓没收入官。

汉哀帝对这一诏令也没有支持,后来他竟一次赏赐董贤两千顷土地,是限田最高额的近七十倍,于是,限田、限奴婢令成了一纸空文。

《汉书》哀帝即位,师丹辅政,建言“古之圣王莫不设井田,然后治乃可平。孝文皇帝承亡周乱秦兵革之后,天下空虚,故务劝农桑,帅以节俭。民始充实,未有并兼之害,故不为民田及奴婢为限。今累世承平,豪富吏民訾数巨万,而贫弱俞困。盖君子为政,贵因循而重改作,然所以有改者,将以救急也。亦未可详,宜略为限。”

天子下其议。丞相孔光、大司空何武奏请“诸侯王、列侯皆得名田国中。列侯在长安,公主名田县道,及关内侯、吏、民名田,皆毋过三十顷。请侯王奴婢二百人,列侯、公主百人,关内侯、吏、民三十人。期尽三年,犯者没入官。”

《汉书》上欲侯贤而未有缘。会待诏孙宠、息夫躬等告东平王云后谒祠祀祝诅,下有司治,皆伏其辜。

上于是令躬、宠为因贤告东平事者,乃以其功下诏封贤为高安侯,躬宜陵侯,宠方阳侯,食邑各千户。

顷之,复益封贤二千户。

丞相王嘉内疑东平事冤,甚恶躬等,数谏争,以贤为乱国制度,嘉竟坐言事下狱死。

6“阴阳不调”是王莽罢董贤的诏书词。

元寿二年六月二十六日,汉哀帝驾崩。

六月二十七日,王莽派谒者以太皇太后诏书的名义就在宫殿下给董贤下诏说“自从董贤入宫以来,阴阳不调,灾害并至,平民遭罪。三公,是皇上最重要的辅臣,高安侯董贤不懂得事物道理,担任大司马不能令众人满意,不能用来击败敌人安抚边远地方。收回大司马印绶,令董贤罢官回家。”

《资治通鉴》六月,戊午,帝崩于未央宫。

《汉书》莽使谒者以太后诏即阙下册贤曰“间者以来,阴阳不调,灾害并臻,元元蒙辜。夫三公,鼎足之辅也,高安侯贤未更事理,为大司马不合众心,非所以折冲绥远也。其收大司马印绶,罢归第。”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翻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