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惇看了诗,却脸色微变,道,“我令你以‘蜗角’为题,你怎的还多加了两个典故?”
周胤微道,“有道是,‘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父亲既未限格律,儿子便加以二典,以诗言志,还望父亲不要嫌儿子卖弄才好。”
周惇笑了笑,这回的笑似乎有些勉强,但周胤微低着头,并没看见,“虽不能说卖弄,但有‘离题’之嫌。”他顿了顿,道,“若是春闱时你如此作文,恐有名落孙山之忧啊。”
周胤微扬了扬嘴角,道,“是,儿子方才便说了,儿子作诗,一向便不如作文作得好。”
周惇脸上的笑容渐渐地淡了下去,“此诗中的颈联与尾联之典分别取自《史记》与《左传》,如此一来,倒把头一句中《庄子》‘蜗角’一典的意思压下去了呢。”
——————
——————
1“筌蹄”
《庄子·外物》“荃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荃;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
筌,一本作“筌”,捕鱼竹器;蹄,捕兔网。
后以“筌蹄”比喻达到目的的手段或工具。
2禽虫十二章其七
唐·白居易
蟭螟杀敌蚊巢上,蛮触交争蜗角中。
应是诸天观下界,一微尘内斗英雄。
极微小的蟭螟窝里斗,在蚊子的睫毛上相互残杀。
蛮和触两个国家在蜗牛角间争斗厮杀。无论多么微小的动物或国家都为了自身的欲望不停争斗。
应该像“诸天”看人间一样。
在看似一微尘的空间内,看人类相互争斗逞能。
3《庄子》中的“蜗角”典故
魏惠王与齐威王订立盟约,而齐威王违背了盟约。
魏王大怒,打算派人刺杀齐威王,于是将军、大臣各抒己见,争执不下。
这时,有个道人戴晋人来见魏王。
道教徒问魏王“您听说过一种叫蜗牛的小动物吗?”
“听说过。”
“在蜗牛的左触角上有个王国,叫作触氏;在蜗牛的右触角上也有一个王国,叫作蛮氏。两个王国为争夺土地连年战乱,每次争战,死者成千上万。当一方获胜,追扫败兵残将就得花半个月时间才能回到自己的国土。”
“的确如此!”魏王说“你在给我讲一个虚构的故事吗?”
“这绝对不是虚构的故事。请问,您认为宇宙空间有止境吗?”
“没有止境。”魏王回答。
“那么,假如您展开想象力驰骋于无边无际的宇宙领域,再回过头来看看这熙来攘往的小小人间国土,是不是觉得您的王国若有若无、微不足道呢?”
“是这样。”魏王回答。
“那么,”道教徒说“在这熙来攘往的小小人间国土之中有个魏国,在魏国之中有个大梁都邑,在这大梁都邑中才有陛下您。您认为,魏王您在宇宙中和蛮氏的国王在蜗牛触角上有什么区别吗?”
“没有区别。”魏王说道。
道教徒告退。魏王惘然若失。
《庄子》戴晋人曰“有所谓蜗者,君知之乎?”
曰“然。”
“有国于蜗之左角者,曰触氏,有国于蜗之右角者,曰蛮氏。时相与争地而战,伏尸数万,逐北旬有五日而后反。”
君曰“噫!其虚言与?”
曰“臣请为君实之。君以意在四方上下有穷乎?”
君曰“无穷。”
曰“知游心于无穷,而反在通达之国,若存若亡乎?”
君曰“然。”
曰“通达之中有魏,于魏中有梁,于梁中有王。王与蛮氏,有辩乎?”
君曰“无辩。”
客出而君惝然若有亡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