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碧云书院>>庶帝> 第二百七十四章 鱼传尺素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二百七十四章 鱼传尺素(2 / 2)

上有加餐食,下有长相忆。

双鲤鱼指藏书信的函,就是刻成鲤鱼形的两块木板,一底一盖,把书信夹在里面。一说将上面写着书信的绢结成鱼形。

烹煮。假鱼本不能煮,诗人为了造语生动故意将打开书函说成烹鱼。

尺素素是生绢,古人用绢写信。

长跪伸直了腰跪着,古人席地而坐,坐时两膝着地,臀部压在脚后根上。跪时将腰伸直,上身就显得长些,所以称为“长跪”。

末二句“上”、“下”指书信的前部与后部。

2“鲤鱼之中肠”

曹植《送应氏》“爱至望苦深,岂不愧中肠。”

3“千金购得解飞人”

王莽

宋·苏轼

汉家殊未识经纶,入手功名事事新。

百尺穿成连夜井,千金购得解飞人。

“百尺穿井”和“千金购人”取典《汉书》

“百尺穿井”,王莽时有臣上书称,穿井得白石,石刻王莽可当皇帝。

《汉书》是月,前辉光谢嚣奏武功长孟通浚井得白石,上圆下方,有丹书著石,文曰“告安汉公莽为皇帝。”

千金购飞人,指王莽招募天下奇技之人,欲攻匈奴,有人应募自称能日飞千里,王莽知道他们不能任用,硬要博得珍惜人才的名声,都任命作理军,拿车马赏赐他们,等待出发。

《汉书》又博募有奇技术可以攻匈奴者,将待以不次之位。言便宜者以万数……或言能飞,一日千里,可窥匈奴。

莽辄试之,取大鸟翮为两翼,头与身皆著毛,通引环纽,飞数百步堕。

莽知其不可用,苟欲获其名,皆拜为理军,赐以车马,待发。

这里苏轼用“连夜井”暗指王安石进言推行“水利法”;“解飞人”讥讽王安石用兵西夏。

4“王莽改制”的结局

地皇四年,王莽在南郊举行哭天大典。

同年,绿林军攻入长安,商人杜吴杀死了王莽,取下了他的系印纽带。

校尉东海郡人公宾就,是原大行主治礼郎,看见杜吴就问这条纽带的主人在哪裹。

杜吴回答说“在室内西北角的屋子裹。”

公宾就割下了王莽的脑袋。

军人们分裂了王莽的身躯,四肢关节、肌肉、骨骼被切割成许多块,争着去砍杀的有几十人。

……王莽的脑袋被送往前往更始帝那里,挂在宛城的街道上,百姓都去掷击它,有的人切下王莽的舌头来吃了。

《汉书》商人杜吴杀莽,取其绶。

校尉东海公宾就,故大行治礼,见吴问“绶主所在?”

曰“室中西北陬间。”

就识,斩莽首。

军人分裂莽身,支节肌骨脔分,争相杀者数十人。

……传莽首诣更始,悬宛市,百姓共提击之,或切食其舌。

5《论语》子曰乡原,德之贼也。

孔子所指的“乡愿”大概是指伪君子,指那些看似忠厚实际没有一点道德原则,只知道媚俗趋时的人。

6“宋神宗披金甲”

《铁围山丛谈》神庙当宁,慨然兴大有为之志,思欲问西北二境罪。

一日被金甲诣慈寿宫。见太皇太后曰“娘娘,臣著此好否”

7关于王莽的“井田制”

《汉书》今更名天下田曰“王田”,奴婢曰“私属”,皆不得买卖。

其男口不盈八,而田过一井者,分余田予九族邻里乡党,故无田,今当受田者,如制度,敢有非井田圣制,无法惑众者,投诸四裔,以御魑魅。

王莽发布的诏令包括两方面一是将全国土地改称“王田”,即废除土地私有制,实行土地国有制,私人不得买卖;一家有男丁八口,可受田一井,即九百亩;一家男丁不足八口,而土地超过九百亩者,须将多出部分分给宗族邻里;原来没有土地者,按上述制度受田。

二是将奴婢改称“私属”,不得买卖。诏令还规定,如果有人敢于攻击井田制度,煽动人破坏法令,则将其流放至边境地区。

但是就连王莽,也没有完全将这一套“井田制”进行到底,实行王田的诏令刚一颁布,便遭到大小土地所有者的强烈反对。

一部分地主、官僚甚至举兵反抗。

汉徐亭侯刘快结党数千人起兵;真定地主豪强也在刘都的率领下举兵反莽。

朝廷内部一部分原来追随王莽的人也提出异议,随即,王莽在这道诏令颁布的第三年,就宣布废除了“井田制”,买卖奴婢也不追究了。

《汉书》莽知民怨,乃下书曰“诸名食王田,皆得卖之,勿拘以法。犯私买卖庶人者,且一切勿治。”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翻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