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碧云书院>>庶帝> 第一百九十四章 三耳秀才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一百九十四章 三耳秀才(2 / 2)

——————

1“公孙龙言臧之三耳甚辨析”

赵王封弟弟赵胜为平原君。平原君好养士,门下的食客常有几千人。

其中有个公孙龙,善于作“坚白同异”的辩论考证,平原君尊他为座上宾。

孔穿从鲁国来到赵国,与公孙龙辩论“奴婢有三个耳朵”的观点,公孙龙辩解十分精微,孔穿无以对答,一会儿就告辞了。

第二天他再见平原君,平原君问“昨天公孙龙的一番论述头头是道,先生觉得如何?”

回答说“是的,他几乎能让奴婢真的长出三只耳朵来。说起来虽然如此,实际上是困难的。我想再请教您现在论证三个耳朵十分困难,又非事实;论证两个耳朵十分容易而确属事实,不知道您将选择容易、真实的,还是选择困难、虚假的?”

平原君也哑口无言。

第二天,平原君对公孙龙说“您不要再和孔穿辩论了,他的道理胜过言辞,而您的言辞胜过道理,最后肯定占不了上风。”

《资治通鉴》赵王封其弟为平原君。平原君好士,食客尝数千人。

有公孙龙者,善为坚白同异之辩,平原君客之。孔穿自鲁适赵,与公孙龙论臧三耳,龙甚辩析。

子高弗应,俄而辞出,明日复见平原君。平原君曰“畴昔公孙之言信辩也,先生以为何如?”

对曰“然。几能令臧三耳矣。虽然,实难!仆愿得又问于君今谓三耳甚难而实非也,谓两耳甚易而实是也,不知君将从易而是者乎,其亦从难而非者乎?”

平原君无以应。

明日,谓公孙龙曰“公无复与孔子高辩事也!其人理胜于辞;公辞胜于理,终必受诎。”

2“三耳秀才”

陶潜《续搜神记》“兖州张审通为泰山府君所召,额上安一耳,既醒,额痒,果生一耳,尤聪俊,时号‘三耳秀才’。”

传说,有个叫张审通的秀才,夜间梦到自己在冥府任记录。一次,冥官为了奖励他,在他额头上也安上一只耳朵。张审通醒来后,觉得额头发痒,转瞬间涌出一只耳朵,比原来的听觉更灵。这件事一时传为奇谈,人们称张审通是“三耳秀才”。

这一词语喻指很聪明的人,但是这只耳朵有如鸡冠,顶在额头上,有损美观。

3次韵秦太虚见戏耳聋

苏轼

君不见诗人借车无可载,留得一钱何足赖。

晚年更似杜陵翁,右臂虽存耳先聩。

人将蚁动作牛斗,我觉风雷真一噫。

闻尘扫尽根性空,不须更枕清流派。

大朴初散失浑沌,六凿相攘更胜败。

眼花乱坠酒生风,口业不停诗有债。

君知五蕴皆是贼,人生一病今先差。

但恐此心终未了,不见不闻还是碍。

今君疑我特佯聋,故作嘲诗穷险怪。

须防额痒出三耳,莫放笔端风雨快。

后面四句诗的大意是,你心疑我是装聋,所以写出这样险怪的诗来调侃,可是,你须明白,你这种过分的聪明,会使你自己受到上天的戏弄,成了“三耳秀才”。

4《宋史》崇义为学官,兼掌礼,仅二十年,世推其该博。

郭忠恕尝以其姓嘲之曰“近贵全为聩,攀龙即作聋。虽然三个耳,其奈不成聪。”

崇义对曰“仆不能为诗,聊以一联奉答。”

即云“勿笑有三耳,全胜畜二心。”

盖因其名以嘲之。

忠恕大惭,人许其机捷而不失正,真儒者之戏云。

这里的“三个耳”是郭忠恕借聂崇义的姓“聶”来作诗嘲讽,然后聂崇义就也皆“忠恕”名字里面的两个“心”来作诗讥讽回去。

5《荀子·解蔽》“天下无二道,圣人无两心。”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翻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