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林甫担任宰相时,欲大肆打击政敌。京兆尹萧炅举荐京兆法曹吉温,称其善于治狱,李林甫大喜。吉温常道“若与能够赏识我的人,南山白额虎我也能捉住。”杭州人罗希奭,好用酷刑,也被李林甫由御史台主簿升迁为殿中侍御史。二人掌管刑狱,帮助李林甫打击异己,只要落在他们手中,无人能逃脱厄运。时人称之为“罗钳吉网”。
《资治通鉴》及温为万年丞,未几,炅为京兆尹。……炅遂与尽欢,引为法曹。及林甫欲除不附己者,求治狱吏,炅荐温于林甫;林甫得之,大喜。温常曰“若遇知己,南山白额虎不足缚也。”时又有杭州人罗希奭,为吏深刻,林甫引之,自御史台主簿再迁殿中侍御史。二人皆随林甫所欲深浅,锻炼成狱,无能自脱者,时人谓之“罗钳吉网“。
2“一雕挟两兔”
唐玄宗任命张九龄、裴耀卿、李林甫三人为宰相。就职之时,张九龄、裴耀卿都弯腰趋进,表现的非常谦逊。而李林甫则站在二人中间,态度极其傲慢,眉目间流露着得意的神情。时人都惊叹“这是一雕挟两兔啊。”比喻三人并列显位,一人势盛而两人受其挟制。
《新唐书》初,三宰相就位,二人磬折趋,而林甫在中,轩骜无少让,喜津津出眉宇间。观者窃言“一雕挟两兔。”
3“立仗马”
李林甫担任宰相十九年,独揽朝政,蒙蔽皇帝耳目。他曾召集谏官,对他们说道“如今圣明天子在上,群臣顺从圣意都来不及,还需要什么谏论?你们难道没见过那些立仗马吗?它们整日默不作声,就能得到上等的粮草饲养,但只要有一声嘶鸣,就会立即被剔除出去。就算后来想不乱叫,也不可能再被征用。”从此,朝中谏官无人再敢直言谏争。
《新唐书》林甫居相位凡十九年,固宠市权,蔽欺天子耳目,谏官皆持禄养资,无敢正言者。补阙杜璡再上书言政事,斥为下邽令。因以语动其馀曰“明主在上,群臣将顺不暇,亦何所论?君等独不见立仗马乎,终日无声,而饫三品刍豆;一鸣,则黜之矣。后虽欲不鸣,得乎?”由是谏争路绝。
4“刘表牛”和“大而无用”
桓温北伐经过淮泗时,与属下僚属登上船楼,遥望中原,感叹道“神州沦陷,中原化为废墟,王衍等人难逃罪责。”袁宏却道“国家命运本来就有兴有废,又怎能说是王衍等人的过错呢。”
桓温闻言色变,道“我听说从前刘表有一只千斤重的大牛,吃的草料豆饼十倍于常牛,但载重走远路,还不如一只羸弱的母牛。魏武帝进入荆州,就把它杀了犒劳军士。”他是将袁宏比作大而无用的刘表牛。满座宾客无不骇然。
《晋书》于是过淮泗,践北境,与诸僚属登平乘楼,眺瞩中原,慨然曰“遂使神州陆沈,百年丘墟,王夷甫诸人不得不任其责!“袁宏曰“运有兴废,岂必诸人之过!“
温作色谓四座曰“颇闻刘景升有千斤大牛,啖刍豆十倍于常牛,负重致远,曾不若一羸牸,魏武入荆州,以享军士。“意以况宏,坐中皆失色。
5“李晋公威服安禄山”
安禄山初见李林甫时,仗着皇帝宠信,神色倨傲。李林甫不动声色,当着他的面召见王鉷。当时王鉷与安禄山都是御史大夫,而权势仅次于李林甫,但在李林甫面前却卑词趋拜,态度恭谨。安禄山被李林甫的威严所慑服,态度也逐渐恭谨。他平时飞扬跋扈,对朝中公卿多有侮慢,但却唯独忌惮李林甫。
李林甫每次与安禄山交谈,都能猜透他的心思并抢先说出,让安禄山惊惧不已,即使数九寒冬也会惶恐得汗流浃背,不敢有丝毫隐瞒。安禄山返回范阳后,每次刘骆谷从长安回来,他都会问“十郎说了些什么?”听到美言则心中欢喜。如果李林甫说“告诉安大夫,让他老实一点!”安禄山便会拍着床榻,忧愁惧怕的道“哎呀,我死定了!”
《资治通鉴》禄山与王鉷俱为大夫,鉷权任亚于李林甫。禄山见林甫,礼貌颇倨。林甫阳以他事召王大夫,鉷至,趋拜甚谨,禄山不觉自失,容貌益恭。林甫与禄山语,每揣知其情,先言之,禄山惊服。禄山于公卿皆慢侮之,独惮林甫。
每见,虽盛冬,常汗沾衣。林甫乃引与坐于中书厅,抚以温言,自解披袍以覆之。禄山忻荷,言无不尽,谓林甫为十郎。既归范阳,刘骆谷每自长安来,必问“十郎何言?”得美言则喜;或但云“语安大夫,须好检校!”辄反手据床曰“噫嘻,我死矣!”
6“口蜜腹剑”
李林甫担任宰相,对于才能功业在他之上而受到玄宗宠信、威胁到他相位的的官员,一定要想方设法除去,尤其忌恨以文才仕进的。他表面和善,言语动听,却在暗中阴谋陷害。世人都称他是“口有蜜,腹有剑”。
《资治通鉴》李林甫为相,凡才望功业出己右及为上所厚、势位将逼己者,必百计去之;尤忌文学之士,或阳与之善,啖以甘言而阴陷之。世谓李林甫“口有蜜,腹有剑”。
7“势已然,可奈何”
李林甫的儿子李岫担任将作监,见父亲权势熏天,担心盈满为患,忧虑不已。一次,李岫随父游园,看到一个役夫拉着一辆重车走过,趁机跪倒在地,哭着对父亲道“大人久居相位,树敌甚多,以致前途满是荆棘。一旦祸事临头,想跟他一样恐怕都不可能。”李林甫揪然不乐,叹道“形势依然如此,又有什么办法?”
《新唐书》子岫为将作监,见权势熏灼,惕然惧,常从游后园,见辇重者,跪涕曰“大人居位久,枳棘满前,一旦祸至,欲比若人可得乎?”林甫不乐曰“势已然,可奈何?”
8“月堂”
李林甫府中有一个形如偃月的厅堂,名为月堂。他每次要构陷大臣,都要在堂中苦思中伤之法。如果他高兴地走出来,那就意味着被构陷的人要家破人亡。
《新唐书》林甫有堂如偃月,号月堂。每欲排构大臣,即居之,思所以中伤者。若喜而出,即其家碎矣。
9“唐玄宗幸蜀时,尝评众宰相”
安史之乱时,唐玄宗在cd曾与给事中裴士淹谈论宰相。他提到当时被肃宗委以平叛重任的房琯,道“房琯平定不了叛乱。如果姚崇尚在,叛乱早就平定了。宋璟则是沽名卖直之人。”而后又对所有宰相一一点评。当提到李林甫时,玄宗道“李林甫妒贤嫉能,无人能比。”裴士淹趁机道“陛下既然知道,为什么还要让他当这么久的宰相?”玄宗默然不语。
《旧唐书》帝之幸蜀也,给事中裴士淹以辩学得幸。时肃宗在凤翔,每命宰相,辄启闻。及房琯为将,帝曰“此非破贼才也。若姚元崇在,贼不足灭。”至宋璟,曰“彼卖直以取名耳。”因历评十余人,皆当。至林甫,曰“是子妒贤疾能,举无比者。”士淹因曰“陛下诚知之,何任之久邪?”帝默不应。
10“屡次进言‘禄山必反’”
右相杨国忠多次对唐玄宗说安禄山一定会叛乱。753年,唐玄宗派中官辅趚琳去侦察,他接受了安禄山的贿赂,回来后大讲安禄山忠心耿耿。杨国忠又对唐玄宗说“召他进京,他一定不会来。”下令召见,他却来了。754年正月,安禄山到华清宫拜见唐玄宗,乘机哭着说“我是外族人,不识汉字,皇上越级提拔我,以致杨国忠想要杀我。”唐玄宗对他更加亲密宽厚,于是任命他为左仆射的高官,才让他离去。
《旧唐书》杨国忠屡奏禄山必反。十二载,玄宗使中官辅璆琳觇之,得其贿赂,盛言其忠。国忠又云“召必不至”,洎召之而至。十三载正月,谒于华清宫,因涕泣言“臣蕃人,不识字,陛下擢臣不次,被杨国忠欲得杀臣。”玄宗益亲厚之,遂以为左仆射,却回。
11“杂胡”,“通六国蕃语”,“自请为杨贵妃‘养儿’”
《旧唐书》安禄山,营州柳城杂种胡人也,本无姓氏,名轧荦山。母阿史德氏,亦突厥巫师,以卜为业。突厥呼斗战为轧荦山,遂以名之。……及长,解六蕃语,为互市牙郎。
《旧唐书》数公皆信臣,玄宗意益坚不摇矣。后请为贵妃养儿,入对皆先拜太真。玄宗怪而问之,对曰“臣是蕃人,蕃人先母而后父。”玄宗大悦,遂命杨銛已下并约为兄弟姊妹。
12“马嵬坡兵变”的主谋是有争议的。
有一种观点,是说马嵬坡兵变是太子李亨趁安禄山谋反,策划了兵变,诛杀杨氏,趁机夺权即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