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碧云书院>江湖武侠>东晋北府一丘八> 东晋北府一丘八 第1321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东晋北府一丘八 第1321(2 / 2)

白虎微微一笑,说道:“青龙大人,表面看起来,你是做到了,吴地的庄园回到了我们世家高门,以及想成为世家高门的京八党成员的手中,但实际上,从整个大晋的角度来说,我们世家高门占的田地庄园,在朝中在军中的权力官职,是多了,还是少了?”

青龙的眉头微微一皱,说道:“就权力来说,我们的子侄们能担任的官职确实是少了,毕竟京八党建义成功后,以军功得了很多官职,还有各地的吏员们,也有不少是让中下层的士族担任,但这也是没办法的事啊,谁叫我们世家高门守不住大晋的江山,让桓玄这个贼子篡位成功了呢,能靠了刘裕的帮忙,恢复了晋室,继续承认了我们的爵位官职,还有土地田契也回到了我们手中,已经是不容易了,还想如何?要你这么说,以前荆州这些地方,不也没我们建康世家什么事吗?现在好歹我们还有数十个子侄在荆州各地当官吧。”

白虎摇了摇头,说道:“是的,是在荆州当官,可是却在荆州没什么产业,没有大规模地移民到荆州,控制当地的良田,庄园,只是在官任上利用权力给自己捞点好处,或者是做出点政绩来,可以让自己得到升迁,以保住或者是提升爵位,这已经是我们世家子侄中最有上进心,最勤奋的那些孩子了,对吧。”

腾笼换鸟空吴地

青龙平静地说道:“是的,肯外放其他州郡为官的,都是不太指望在当地能靠权力来经营产业,圈占地盘,因为那意味着要分家离开吴地,到外地生根,这是我们的家族们都不愿意的事,当年庾家曾经想举家到荆州去发展,结果给桓温这个白眼狼赶了回来,几乎根基都没了,要不是我们其他家族帮了一把,庾家只怕已经在世家中除了名。有这个惨痛的教训,所有家族都不愿意远迁。”

朱雀也点了点头:“是的,到外地当官,是为了捞取政绩,以让自己升迁,当然,象以前刁逵这样,到广州当刺史,也是能从当地收取贿赂,抽取贸易的商税,肥了自己,不过那终非久留之地,就象刁逵,在广州当了五六年的刺史,也没在当地置什么田产。这就很说明问题了。”

玄武看着白虎,说道:“白虎大人,外任为官是想做点成绩好升迁,这是我们尽人皆知的事,你为何要问呢?”

白虎哈哈一笑:“我看现在庾悦就很上进,不仅是他自己,把他和几个关系亲密的庾家嫡流家族子侄,也都想往江州,豫州,甚至是荆州一带跑官,而且,他们是在当地置了产业,购买了田地的,当然,是从当地的豪强士族手上收来的那些田契,你们说,这是庾家上进的表现吗?”

青龙沉声道:“庾悦是有意在这次战后去西部发展,他在假黑手乾坤暴光之后,又给自己家的佃户夺了军,丢尽了脸,更怕回吴地后,会给我们其他世家落井下石,夺他家的产业,干脆就直接变卖了这些家产,准备举族迁到江州甚至是荆州,这是他老庾家近百年前就做的事了,现在想重复一次。毕竟,现在还顶着个江州刺史的官职,江州本地的豪强又多少参与过这次天师道之乱,怕战后追责,自然只能忍痛割肉,低价转让甚至是送给庾悦不少田产,以求宽恕。”

朱雀点了点头:“是的,我听说庾悦现在在江州已经算是半明码开价,一边是收编天师道的散兵溃卒,然后让这些曾经从贼的人,指认自己原来是谁家的佃户,庄客,作为罪证,来要挟这些旧主们变卖田产,一边也是用这些收编的前天师道溃军,到处打着剿贼的名义,去清理各乡各村的盗匪,甚至会让一些已经收编的人,再次打着天师道溃兵的名义,逃向一些村寨附近的山峒里,再由官军搜出,以坐实本地豪强通贼的罪名。”

白虎冷笑道:“庾悦是绝对没有这个脑子想出这种贼咬一口的毒计的,他的身边有高人啊,我看,就是陶渊明干的好事。”

玄武点了点头:“这个陶公,虽为名士,看起来淡泊名利,但暗地里,却是城府极深,这种手段,庾悦是不会有的,多半是出自他的手笔,真正从过贼的江州豪强,会被迫交出一半左右的田产以赎罪,而没怎么参与叛乱的土豪,只要领地内有人投奔天师道,也会被以这种方式要挟,交出两到三成的庄园耕地,以求平安,庾家在吴地卖出的田地,在江州可以得到三到五倍的回报,有了这些好处,自然可以安置得下他整个庾家,这也是他们家族这回肯迁离吴地的原因。”

白虎叹了口气:“如果庾家开了这个头,以后我们吴地的世家纷纷效仿,接下来的广州,益州,甚至是雍州,以平叛的名义收回的这些外州之地,若是我们吴地的世家子侄,纷纷到那边当官,而当地的一些豪强大族,入朝为官后,也自然要在吴地一带购置产业,如此一来,十年之后,这吴地还会是我们各大世家的自留地吗?”

三大镇守都神色凝重,显然,这个问题打动了他们,良久,玄武才说道:“你是担心,随着刘裕打下来的新地越来越多,然后用在这些地方上的收益,来吸引我们建康和吴地的世家高门,举族搬迁到这些新地方,然后再让这些地方的大族,也能来吴地购置产业,如此一来,时间一长,天下各地的豪族,世家间就形成了流动,无法再控制一方了,是这样吗?”

白虎点了点头:“是的,其实多年以来,各地外州郡是落在外姓人和当地豪强手中,而地方官则是由我们吴地世家派子侄过去接手,他们本人会象现在这样,要么图利,要么图政绩,不会在本地久留,所以我们本地世家子侄是以吴地为根本,而外州郡的产出,多数落到本地豪强手上,这也让在外地为官为将的人,难以形成势力,只限于自保而已,真正决定朝廷收入的,是我们吴地的税赋,这也是我们可以控制朝廷的原因。”

“大晋南渡以来,虽然几次有过外州作乱的事,但很快就会给平定,就在于我们吴地是大晋人口最多,驻军最强,收入最高的地方,一旦我们吴地世家想架空皇帝,那司马氏皇帝就是一事无成,如果我们想要压制外州或者是抗击北方胡虏,那只要团结一心,一起出钱出力,即使是强如桓温或者是苻坚,也奈何我们不得,可以说,我们以吴地扬州一州之力,可以驱使荆州,豫州,江州这数州兵马,进可北伐取中原,退可割据保南方,也是我们大晋世家的立身之本。”

朱雀笑道:“确实如此,只不过最后我们在军队的控制上出了问题,轻易地把军队的主导权让给了刘牢之到刘裕的北府一系平民出身的将领,以后,我们还是得想办法夺回来。让子侄从军,从参军做到主将,走前人的路,是个办法。”

白虎叹了口气:“且不谈从军夺权之事,只说一点,现在是刘裕可以在扑灭天师道的战争中得到了荆州,在北伐南燕的战争中得到了青州,而豫州,江州这些地方的控制力,他也大大加强了,现在,他会用这些州郡的权力,官职和庄园田地,吸引我们吴地世家外流,如此一来,吴地这里会出现权力到庄园的空白,必会为刘裕所占!”

随军文武新北府

玄武点了点头,说道:“是的,你说得没错,白虎大人,刘裕现在确实是要把这些已经占了的州郡,这些地方的当地豪强,和吴地的世家高门作些流动,交换,不过,吴地这里的地价,庄园的经营费用,五倍以上于外州郡,要来换的话,得卖五换一,你确定他们愿意?”

白虎微微一笑:“很多外州郡的豪族,削尖了脑袋想进京城为官,毕竟在地方上再有势力,甚至是可以称霸一方,也不代表着可以掌握中央权力,现在不同以往,以前是地方州郡处于半独立的状态,只要搞好跟当刺史,驻军大将的关系就行了,可是现在,谁都知道,刘裕是真正地以朝廷的名义一统四方,以后各州的刺史,郡守,县令,都会是中央朝廷直接派官员过来了,甚至不会再承认他们以前的田契和各种特权,那要保住现有的利益,只有做到朝中有人材行。”

朱雀冷笑道:“所以,这些地方豪强不能只当地头蛇了,得想办法在朝中有人,或者是结交朝中的官员,总之,得表现得对刘裕恭顺,表现出愿意为国效力的态度,这才能保住自己的富贵,这就是他们愿意入朝为官的原因吧。”

白虎点了点头:“是的,以前吴地是吴地,吴地之外,皆为外地,我们世家高门不去动这些地方豪强的利益,他们也别跑来朝中企图染指权力。因为当官是要举荐制度,只要举荐之人和审核官员的吏部是在我们手中,就不会让外人进来担任实权高官。但现在不一样了,有了军功得爵,以爵为官的这套模式,不少外州郡的豪族子侄,同样可以从军征战,和我们的子侄混军功当官一样,他们也可以捐献军粮,贡献人力,从而保子侄的功劳,让他们可以为官或者是为军校,就算战后,也可以留在军中,随大军来到建康附近,以军职身份在建康一带生活,自然就得在建康城中或者是吴地购置产业,安家落户。”

青龙猛地一拍桌子:“哎呀,我都差点忽视了这点,白虎大人,还是你的眼光高啊,本来我想着靠吏部是我们的人,把想来中央朝廷为官的卡掉就行,可是要是在军中为将校,随军回建康,那可就无法控制了。不过,非吴地或者是京口的将校,难道不应该是在战后裁撤退伍吗,为何会带来京城一带呢?”

玄武勾了勾嘴角,说道:“如果刘裕有意让外地的豪强子弟,或者是在外地参军的精兵猛士们也成为北府军的一员,那他就会这样做。以前京口民风强悍,是因为有不断南下的北方流民,尤其是有着丰富战斗经验的淮北一带的武装集团,山寨强人们进行补充,加上京口民风尚武,参军之人又可以全家免除赋役,甚至是我们吴地的世家会给他们很多米粮补助,这才让京口人可以安心习武,但这样的产强兵之地,整个大晋只有一个京口,最多再算上以前淮北的那些山寨,所以国家有事,京口出兵,已经成为了定式。”

“可是现在北伐南燕灭国成功,让大晋多了一个大州之地的同时,也意味着北方流民南下只会越来越少了,实际上,这十年以来,几乎就不再象以前的北方混战时代那样,每年都有数以万计的百姓南下投晋,十中挑一,也能选出真正的可以战斗的强者了,京口本地虽然还是不断地再产兵,可是整体的兵员素质和武功,比起二十多年前刘裕从军时那阵,已经差了不少了。”

白虎点了点头,说道:“而且,京口人为主体组建的北府军,为了大晋南征北战二十多年,很多人战死,更多的人立功得了爵,现在成为将校级别的军官,有了富贵的这些人,很多已经不想再住在京口了,那意味着子孙辈还要代代去参战,冒着生命的危险,本身为将为校,或者说当官之人,也是免税的,又何必要在京口这个乡下地方呢?进建康京城为官,不是更能享受生活吗?所以,这十多年来,包括刘裕在内的京口老弟兄们,也纷纷迁离京口,入京城或者是去了别的大城市,京口的本地的军户世兵,是越来越少,而不是越来越多。”

“刘裕肯定不能坐视这种情况发生,要在各次的战事中,寻找新的能征善战的猛士,无论是青州的鲜卑铁骑,还是荆州的楚兵精锐,又或者是岭南的山越蛮夷,都是新鲜血液,可以补充进未来的北府军。或者说,未来的朝廷官军,也是要在整个大晋范围内挑选精兵猛士,并不再局限于京口一地出产的北府军了。”

朱雀叹了一口气,沉声道:“刘裕也够狠的,要换是一起换,连他的京口老乡都要靠外来户进行换血了,这么说,这些军户将校们,会先在京口落户,以北府军团的身份长期驻扎了?”

白虎平静地说道:“是的,他们在历次战事中立了功,证明了自己的军事能力和武功,就会先以大晋驻京常备军的身份,即使是在未来的裁军退伍过程中,身为基层军官的他们,也能留在军中,各地的州郡兵马会大量裁撤,但随时可以出击打仗的京营大军,或者说是北府军,仍然还会大量保留,这支军队的规模,不会小于五万人,甚至是十万人,也是刘裕可以用来随时平定各州的割据兵马,或者是北伐,或者是迎击胡人入侵的王牌主力。”

玄武勾了勾嘴角:“于是,他就通过这种在军中开放名额,让天下有力豪勇之士加入,继而让这些人以爵位在京口,在吴地占据田产的方式,悄悄地在我们吴地的世家庄园里掺入他的人?”

白虎点了点头:“是的,不仅如此,我想他的那个什么蓝翔吏校一旦运转起来,会产生大量的吏员,不仅是治理地方,也可以从军为军吏,一旦立功,这些人也能跟着大军回到京城附近,安家落户。”

就怕丘八有文化

说到这里,白虎顿了顿,又继续开口道:“而且,以刘裕的计划,是想要在军中开设学堂,以后直接在军中教军士们识文认字,一旦要是整个军队都有文化,那我们世家子弟的优势,可就彻底没了。”

玄武的脸色微微一变:“还有这个事?你确定属实吗?”

白虎看了一眼朱雀,说道:“朱雀大人应该能证实这点吧。”

朱雀咬了咬牙,沉声道:“是的,刘裕确实提过此事,他说以前在京口搞庠序,公学,因为世家高门的极力反对,作为北伐南燕时他们提供支持的交易结果,被迫放弃了这些计划,可是,要让天下的普通百姓普及教育这个大前提,是不会改变和动摇的,一旦让平民百姓甚至是庄客佃户这些农奴们也有了知识,也有了治国的能力,那世家高门甚至是整个士族的文化,管理的优势,就不复存在了,这样刘裕才能做到真正的不依赖于我们,只靠穷人百姓就能治天下。”

玄武叹了口气:“所以,刘裕想到的办法就不止是在青州这种边远州郡,靠着什么蓝翔吏校来推广文化教育,而是准备悄悄地先在军中就这么搞?”

朱雀点了点头,说道:“正是如此,军队本身就是大多数人出身贫寒,是大字不识的农夫们招募而来,可以借口他们需要看懂军令,或者说需要担任基层军官的指挥能力,从会书写自己的名字,能看明白军令条文甚至是兵法战策开始,这些都是需要识字的,这就有名正言顺地教育他们的理由。”

“先从幢主,队正,旅帅,百夫长,甚至是什长,伍长这些最基层的军校们开始,让军中随军的文吏们,不管是吏校出身的士族,或者是随军的世家子侄,划出固定的时间,在军士们每天操练阵列习武之余,花上一两个时辰,让这些大老粗们集中在一起学习文字,把军官们给教会了,回头这些人再回自己的部队上,教给普通的士卒们,三年下来,不说他们多有文化,起码粗通文墨,能看懂四书五经,是没有问题的。”

青龙喃喃地说道:“是啊,把这些十七八岁,二十出头却没有文化的军士们,当成四五岁的孩童,从小草千字文这些最基本的蒙学开始教授,而且,现在刘穆之不是搞出那些活字印刷之法了吗,可以把书籍大量地印刷,变成人手一册的那些读物,哎呀,如此一来,那打完仗后,一两年内,全军上下人人识字,就不再是梦想了吧。”

玄武的眉头紧紧地锁着,跟着说道:“一旦这些人识了字,那退伍还乡之后,就有了文化,加上军中的历练,学会了管理,又能看懂朝廷的法令,那回老家后,就可以有效地治理起当地的民众了,甚至,他自己都可以去教育当地的乡亲们去识文认字了,就算教不会成年人,但可以从小孩子教起啊,以前我们士族子弟,也有这种回乡后办乡学,搞私塾,以教同族子侄识字的先例,但那些规模不大,也只是看个人兴趣,但是刘裕…………”

说到这里,他的眉头拧得更深了,直接形成了一个“川”字。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翻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