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碧云书院>江湖武侠>东晋北府一丘八> 东晋北府一丘八 第743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东晋北府一丘八 第743(2 / 2)

“还有,我现在仍然坚信,阿兰最后回到南燕,不是因为怕了你,或者是害怕受到你的惩罚,她的离开,仍然是想保全慕容氏的家国,尽她作为慕容氏公主的义务,你说得不错,今天我虽然大胜,但只要不能捉住慕容超,不能一下子结束这场战争,那阿兰一定会继续领兵与我生死相搏的,即使今天我杀了你,她也会为保护自己的族人而战。这才是真正的慕容兰,她永远是慕容氏的儿女,而不是受你黑袍驱使的一具行尸走肉!”

黑袍若有所思地自语道:“难道,到了今天,她还是要为慕容氏的家国而拼命吗?”

刘裕咬了咬牙,一指帅台之下,散布各地的几具长生人的尸体,而最后指向了台上,无双那给砍成数段的残躯,沉声道:“看看这些兰花暗卫吧,他们都只是些普通人,阿兰也没给他们下什么禁制或者是要挟他们的家人,但就靠着以诚相对,让这些人甘愿赴死,为了救出阿兰,甚至可以被你驱使,前来送命。他们尚且知道报恩,难道阿兰还不知道报效家国吗?”

黑袍轻轻地叹了口气:“人世间这些无用的情感,就是世上纷乱的根源,刘裕,总有一天你会明白这个道理的。”他说着,缓缓地策马而退,到了十步之后,离着帅台正好百步之遥,看着刘裕,沉声道:“最后一问,请!”

十问黑袍多年疑(十)

刘裕紧紧地盯着黑袍,在这个距离之上,他仍然有绝对的把握,只要抬起弓,就可以一箭要了他的命,刚才的问答的过程中,几乎在每个距离上,他在发问前都会仔细地推演当时就动手时的各种可能,现在黑袍在百步之外,空空荡荡的驰道之上,只有他一人一马。

在驰道南方一百五十步的一座箭楼上,胡藩也一直弯弓搭箭,早已经将之锁定,刘裕想了无数次,也不觉得他有在自己和胡藩两大箭神的联手之下,从自己手下逃脱的可能,更何况,在他身后三百步远的地方,诸葛长民跨马横刀,带着几百名精干的部下,已经堵在了驰道的中央,就算黑袍侥幸杀回国,也绝无可能一已之力,突破诸葛长民的防守。

想到这里,刘裕的心下大安,对着黑袍沉声道:“这最后一个问题,陶渊明是不是你的手下?这么多年来,他是不是一直为你,或者你的天道盟效力?”

黑袍一动不动地看着刘裕,眼中光芒闪闪,但从他的眼神中,看不出半点慌乱或者是意外,似乎他早已经料到刘裕会这样提问,他的白眉微挑:“我就算说他是,或者不是,你会信我吗?”

刘裕淡然道:“那要看接下来的一系列提问了,你的话,我也不可能全盘相信,还是要经过检验和核实。不过,我有预感,陶渊明一定和你,还有你的天道盟,脱不了干系!”

黑袍微微一笑:“恐怕要让你失望了,陶渊明是以前王珣的手下,后来转投了桓玄,他是黑手党的人,却及时抽身离开了黑手党,现在的他,并不是神盟中人。”

刘裕的眉头一皱:“这是什么意思?他最早是黑手党中的白虎王珣的手下?”

黑袍点了点头:“不错,白虎在黑手党四大镇守中,一向实力最弱,因为当年桓温脱离黑手党时,带走了几乎所有白虎一系的存粮和军械,还有藏宝,这让桓温之后的历代白虎都成了空架子,豫州刺史袁真,曾经短暂地接掌过白虎一职,但他在桓温北伐时暗中破坏,故意不打通石门水道,致使前方的桓温缺粮兵败,一如谢玄北伐的那次。只是此事虽然是朱雀,玄武,白虎这三大镇守共同主使,但具体操作是白虎袁真进行,而且他也有自己的盘算,打算黑了桓温后,趁势把荆州也取过来,恢复白虎的实力。”

刘裕沉声道:“这就是桓温后来一定要杀了袁真的原因吗?”

黑袍笑道:“正是,桓温是有仇必报之人,而且当时拉着青龙郗超一起北伐,本以为黑手党就算对他下手,也不至于害了郗超,但白虎的做法,还是让他始料未及,所以桓温一定要先灭袁真,再提兵进京,向其他两大镇守示威施压,只是他灭袁真的过程中,也损耗不小,而朱雀和玄武并没有阻止他报仇,最后经过多方妥协,桓温还是放弃帝王之梦,退守荆州。而这白虎一职,也落到了王珣的手中。”

刘穆之勾了勾嘴角:“桓温知道王珣就是白虎吗?”

黑袍摇了摇头:“他还真不知道,因为他已经不再是黑手党中人了,郗超后来也因为被慕容垂俘虏,而心生叛离桓温的想法,也没告诉他白虎的继任是谁,只含混地说白虎暂时空缺,桓温死后,王珣没有任何本钱再去争夺豫州和荆州,他长期在京中任职,所以,得以联络各大世家高门,但玄武谢安有了独大之心,趁机对王珣多加打压,甚至逼王珣休了自己的两个女儿,改嫁给王献之的子侄。这就是玄武想要联姻拉拢朱雀一系,在黑手党内立于不败之地。”

王妙音沉声道:“你是不是想说,我娘嫁给我爹,也同样是出于这样的考虑?”

黑袍微微一笑:“是的,谢安老谋深算,几十年前就如此布置了,他就是认准了白虎实力不足,青龙特立独行,自己只要拉拢朱雀,便可无论是在朝中还是在黑手党内一家独大,当时他并不知道有我们的存在,但隐约感觉到还有其他厉害的势力,只是他一直把眼睛放在了郗超和王珣的身上,对他们是多加打压,严防死守,不让他们掌握真正的权力,更不用说拥有军队。”

“在这种情况下,王珣是找不到合适的助力,京中的高门世家非常势力,看他王家不行就投向更有前途的王凝之和谢安两家,王珣给逼得只有自己去亲自探寻人才,而陶渊明,就是他的意外发现。”

刘穆之冷冷地说道:“黑袍,你这是在编故事吗?陶渊明的履历我可是查了无数次了,哪有你说的这样投入王珣的幕府中过?他只在荆州和江州当过一些祭酒,博士,教谕之类的职务,可没入过王珣的幕府。”

黑袍笑着摆了摆手:“怎么可能就这样明着进王珣的幕府呢,那不是不打自招?王珣当年非常隐忍,找了几个看起来毫不起眼的助力成为帮手,一个是陶渊明,一个是殷仲堪,还有一个,是刚从雍州南下到荆州之地的杨佺期。陶和殷都是儒门学士,两家都曾经有辉煌的祖辈,但这一代早就没落,所以不会引起别人注意,而杨佺期则给视为寒门武夫,和刘牢之差不多,也为建康世家所轻视,但这三个人都很有能力和本事,有了王珣暗中的一些支持,就在十年后的荆州,掀起了风浪!”

刘裕咬了咬牙:“这么说来,陶渊明一直是王珣的手下?但他为什么在殷仲堪当了刺史之后,还名声不显呢?”

黑袍冷笑道:“因为殷仲堪喜欢争名夺利,追求现实的权势,沉不住气,他殷家虽然没落,但也不至于让殷仲堪过苦日子,可陶渊明不一样,他是真正的乡野出身,尝尽人间疾苦,所以特别能隐忍,也知道祸福相倚的道理。凡事退居幕后,而且,他也一直在观察着,时刻准备选对自己最有利的一条路。”

十问黑袍多年疑(十一)

刘穆之沉声道:“这条最有利的路,恐怕就是投到你的手下吧。”

黑袍笑着摇了摇头:“不,他们当时是王珣的人,我不想冒着暴露天道盟的风险去接触陶渊明,而且当时我也在观察此人的所做所为,一开始我并没有对他太在意,更多地是重视殷仲堪,直到我发现,陶渊明居然可以在关键时候背叛殷仲堪,转向桓玄,这才让我惊叹,此人隐忍之强,城府之深。”

王妙音的眉头一皱:“陶渊明曾经也来找过我,是让殷仲文在桓玄快要失败时把我救走,这么说来,之前他对殷仲堪就是这样做的了?”

黑袍点了点头:“不错,因为他们都是白虎的弟子,所以殷仲堪没有怀疑陶渊明,当时陶渊明骗殷仲堪说是他的老家族人还有存粮,在荆州遭遇水灾时发放存粮,是争取人心之举,只要人心站在殷刺史这边,那桓玄的根基才可能给动摇,殷仲堪信以为真,在本身粮食不足的情况下发放了这些军粮给百姓,导致桓玄杀过来时,无粮可用,这才是他败亡的第一个原因。”

刘裕的眉头一皱:“可是我记得后来是杨佺期来救了他啊,最后也是因为无粮而战败,他为什么不放弃荆州,去投奔杨佺期呢?雍州可是有粮草的。”

黑袍笑道:“还不是因为陶渊明一去不回,让殷仲堪失去了对人的信任吗?他的部下家属都在荆州,要是北上去雍州,只怕路上这些人就会全部溃散,甚至绑了他去投献桓玄。因为,殷仲堪当时可是和杨佺期联手暗杀了王珣,这才夺得了白虎镇守之位,他也害怕杨佺期给自己也来这么一手,甚至怕陶渊明在半路要他的命。于是,就骗杨佺期南下,说是陶渊明回部落里调集军粮了,只等他的精兵一到,就可大破桓玄。信以为真的杨佺期果然带着精兵急行军南下会合,只是这一回,他是和殷仲堪一起上路了。”

刘裕长舒了一口气:“原来如此,那陶渊明是早早地就投靠了桓玄?”

黑袍摇了摇头:“没有,他没有跟桓玄建立联系的通道,殷,杨毕竟是位高权重,地位崇高之人,想结识桓玄很容易,可是他陶渊明不过一个教谕,要求见桓玄都不是容易的事,所以,他是走了另一条路,通过卞范之的关系,才投到桓玄的门下。”

刘裕有些意外:“卞范之?他不是桓玄的首席谋士吗,怎么会跟陶渊明认识?”

黑袍微微一笑:“因为卞范之曾经受了桓玄的任务,为桓玄在荆州奔走,寻访人才,联系旧部,在这个过程中他认识了陶渊明,但这个时候也只是泛泛之交而已,后来陶渊明从殷仲堪那里跑了出来,直接就去桓玄军中见了卞范之,当时从殷仲堪那里转投桓玄的人其实不少,但只有陶渊明是带来了殷军缺粮的情报,一下子引起了桓玄的重视,亲自来见。”

“本来桓玄不知道殷军缺粮,又听说杨佺期千里来援,气势汹汹,是有点害怕的,都准备暂时退兵修好了,但是陶渊明却打保票殷军已经断粮,只要守住数日,就可大胜。桓玄将信将疑了一回,卞范之又靠着他的探子在两天后证明了陶渊明的说法,桓玄这才下定决心,诱杨佺期深入,再坚守不战,最后一举破之。从此,殷,杨被灭,陶渊明也成了桓玄的心腹之一,因为,他知道这个人可不止是个名满天下的文人,名士,其谋略与军政才能,更在其文才之上。”

刘穆之突然说道:“后来这陶渊明一直跟在桓玄的幕府之中,他一直就没有别的举动了吗?桓玄登基前后的那些事情,他有没有参与?我们建义之时,他又扮演了什么角色?”

黑袍平静地说道:“陶渊明自从献计干掉了殷,杨之后,本想飞黄腾达成为桓玄的核心谋士,却不曾想反而引起了卞范之的警惕,因为卞范之发现陶公的城府,能力甚至在他之上,自己有可能是引狼入室了,于是开始向桓玄暗中进言,不可重用陶渊明,也不可放之归荆州,一定要掌握在自己的监视之下。桓玄进京之后,本不想这么快篡位,但是卞范之等人为了自己的荣华富贵,极力劝进,陶渊明却是几次进言劝桓玄三思,反而惹得桓玄不高兴,将之疏远一边。”

“也许就是在这个时候,陶渊明也看出桓玄绝非明主,其权势也不能长久,就开始再次找后路了,老实说,此人的一系列手法,我看在眼中都会惊叹不已,如果不是你身边有了刘穆之,恐怕他早就会来接触你了,刘裕。”

刘裕笑了起来:“你的意思,是因为他给卞范之坑得怕了,不敢再去冒主公的手下已经有核心谋士的这种风险了?”

黑袍点了点头:“正是,以刘穆之的能力和跟你的关系,他是不可能有成为首席谋士的那天的,所以,他把目标放在了刘毅的身上,而建立他和刘毅联系的那个引见人,就是刘婷云!”

刘裕的脸色一变:“你意思是,我们建义成功的那个晚上,陶渊明跑去见刘婷云,说服她交出桓升,这不是桓玄的意思,而是他自己的计划?”

黑袍微微一笑:“桓玄要的是世子桓升,但是陶渊明却借此跟刘婷云分析了时局,告诉她桓玄必败,想要活命得另找刘毅,所以刘婷云没有跟着桓玄一起逃亡,而是留在了宫中,等来了刘毅,再以能为刘毅拉拢建康城中的世家高门为条件,让刘毅收她做了自己的夫人,陶渊明卖了刘婷云这么一个天大的人情,后来在湓口之战时又帮助刘婷云救回了琅玡王妃,刘婷云投桃报李,介绍陶渊明与刘毅认识,从此,陶渊明就成了刘毅秘密的部下,那些一直针对你的举动和流言,现在你应该知道是怎么来的了吧。”

拷问人心何所欲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翻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