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9章
校长的金山湾小学和中学并不在一起,中间还隔了一个海鲜批发市场。唯一的相同之处,就是比较破旧,而且面积不大。
小学有四百多人,初中有两百多人,因为大部分都是金山湾的小学升上去的,全部加起来有八百人。
如果在原址上建造,不仅耽误学生们的学习,而且还不能建造好的学校,于是两个校长和金山湾的村委,以及杨志刚和韩小蕊联名给区政府上报,建造新学校。
区政府的领导们一看,这是好事情啊!
现在初中和小学,周围都是工厂,学校在其中也不好。
把学校规划到金山湾北部,有一片空地,有点低洼,但很大。
原来的地方,改成工业用地,一举两得。
当得知要在金山湾北部建造小学,刘支书韩小蕊当然赞同,因为村子离学校很近。
有人的地方,才兴旺,这是所有人的共识。
本来这块地方,只准备给一半,用于建造学校。
但韩小蕊的一句话,让刘支书和两位校长一个激灵,竭尽全力把那片地全部争取下来了。
第302章 大动作
韩小蕊笑道:“刘伯伯,杨叔,您看咱们金山湾,除了捕捞,养殖,几乎没有其他的产业。”
“大部分人不从事这些行业,就只能去其他地方私企打工,赚钱还行,但谈不上多。”
“随着以后禁渔期,还有一些保护政策和发展政策,金山湾的这些传统的行业一定会受到影响。”
“咱们先办小学初中,稍后有条件了办高中,咱们把学校建好,而且还是双语的,必然能吸引越来越多的人报考咱们这边的学校。”
“有人的地方,就有发展。咱们把学校建好,吸引更多的人来这边读书,也能带动当地的经济。”
刘支书想想,觉得有道理,“有道理啊!地方大点才好呢,可以当做储备用地,用于以后扩展。地势低洼,咱们可以先把原地挖土,先把小学和初中的地方垫起来,把小学和初中盖起来,高中以后再说。”
“留下来的坑,咱们可以用来养鱼,或者种植荷花,还可以发展旅游业。到了周末,城里的人过来游玩。门口的一片地方,全部盖成三层商铺,到时候村里优先购买,限购一套。尽量带动我们金山湾的发展。”
杨志刚附和,“有这么多的好处,刘哥,你多费心,把这些都跑下来。”
“好,我知道了。”刘支书斗志昂扬,非常有干劲,准备把这些事情全部都干成了。
为了更有说服力,直接找当初给韩小蕊盖新养殖场的国有建筑公司。
徐主任现在可喜欢跟私人企业做生意,不拖欠款子,回款比国有的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