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安定已手握灭国战绩的时候,是不是也该算一个呢? 他沉吟了一霎,朝着李弘问道:“你觉得,你meimei打出了这样的战绩,该当如何奖励封赏于她?” 李弘几乎不加考虑地便答道:“meimei既比两位弟弟年长,又比他们对大唐做出的贡献卓著,总不该比他们的官职低!” 李治摸了摸李弘的脑袋,“那你就不怕,你meimei来跟你抢属官?” 李弘摇了摇头,一本正经地答话:“阿耶之前同我说过的,除了做陛下的臣子之外,就属太子府的官员地位最高了,为何您会觉得,meimei会抢到我的头上?” 这话说的语气里其实少了几分王道霸气,但要李治看来,答案是没错的。 东宫官员之中,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和太子太保都是从一品的官职,而开府仪同三司,也仅仅是与之齐平的文散官从一品而已。 就算东宫之中的这三个官员位置大多虚设,可瞧瞧吧,太子属官之中,就连太子宾客都是正三品的官职,足可见其地位斐然。 又哪怕,李唐已先后有两任太子没能成功坐上天子的宝座,也并不影响众人依然觉得,李弘的太子府是个好去处。 李治被李弘这句“童言无忌”说得有些哑然,当即应道:“你说得不错!你阿娘说的也没错,此次典礼就由你协助皇后办理。” 李弘一声欢呼,又在意识到了父亲的注视后,轻咳了一声,重新端正了神色。 在他告辞离去的时候,望见他这个小大人一般的背影,李治好笑地摇了摇头。 别看太子的名头响亮,弘儿还只是个孩子啊。 等等! 比他还小一岁半的阿菟,又如何不是一个孩子呢? 那他何必非要用那些大人的规则去揣度她的想法,竟先让自己作茧自缚了。 “开府……吗?” 李治将这两个字在嘴边低声念叨了几遍,伸手取来了誊写诏书的绢帛摆在面前。 “那就开府吧!” 他倒要看看,这座真正拿到开府权柄的熊津大都督府,在女儿的手中到底能否稳镇边陲! 第125章 做出这个决定, 将其付诸笔尖的那一刻,李治发现,这个决定好像并没有那么难下达。 就像是英国公和李弘所说所表现出的那样, 就算他当真因风疾不能自主,对于女儿插手军权感到局势不受控制的恐慌,在其余的种种威胁面前, 这都只能是被摆在后面的东西。 阿菟怎么说也是他和媚娘的女儿,是他亲眼看着长到这个年纪的女儿。在她身上流着的, 是李唐王室的血! 在天子病弱,朝政不安, 边境有变, 番将实多的情况下,他怎么能不相信皇后母女对他的忠诚,对太子的忠诚? 他甚至该当如同英国公所说, 给阿菟以更多的成长空间。 大唐边境的局势复杂程度让人头疼到了什么地步? 高丽、新罗、百济这三方拥挤在这片半岛上的情况,可能还算是其中没那么糟糕的。 当吐蕃和吐谷浑的矛盾被摆在台面上的时候, 原本地处荒僻的吐蕃已在悄无声息间长成了一个巨大威胁。 安西都护府以西的一片也始终处在领地争端之中。 若是阿菟在这一片交战中表现出的天赋能被用到西部、南部的边境上,让李弘这位继任者能稳坐中央, 李治不仅该当奖赏,还应当对她有着更为破格的奖赏。 唯有如此,才能让她不必因为性别和年龄的影响,遭到番将的小看。 …… “陛下今日的心情似乎不错?” 当第二日李治找上武媚娘的时候,她端详了一番李治的神色, 开口说道。 “只是想通了一些事情而已。”李治不打算将自己之前的纠结继续搬到台面上来, 朝着武媚娘说道:“你说阿菟的生辰之时, 我若将她的封地食邑加到千户如何?”1 武媚娘凝眸对上了李治的目光。 在这份稍纵即逝的打量之中她可以确信,李治说出的这句话绝非试探, 或者是什么被迫做出的决定。 而更像是为了应和此前的那句“重礼”之说。 想来也对,对于李治来说,给出千户的实封并非难事,毕竟自贞观末期开始,诸子弟亲王实封千户以上其实就已经成为了定例,逾越这个规矩的也不在少数。 他如今所做的,仅仅是符合了李弘所说的那样—— 阿菟的立功远比她的两个弟弟多,也该当能有比他们更高的官职和待遇才对。 这是一种再公平不过的评判标准。 武媚娘问道:“陛下不怕朝臣觉得此种封赏有逾越之嫌?” 哪怕是长公主,领到的实封也不过三百五十户,而从公主的三百户到阿菟如今的这个一千户,算是翻了三倍还多。 李治却坚定地答道:“若他们觉得此举有所逾越,那就烦请他们亲自往昭陵、往太庙走一趟,让他们告知于先帝,他所希望收复的高丽土地,已由他的孙女给拿回来了,现在他的儿子想给他的孙女多赐予一些奖励,就问这算不算是不合规矩。” 他不仅要赏安定,还要赏赐苏定方和刘仁轨,也要给任雅相与庞孝泰举办风光的葬礼,看看这些朝臣之中,到底能否因此重赏而被逼迫出几个有武将之才的人!